隨著新冠疫情逐漸流感化,防疫轉向「與病毒共存」,回顧、檢討疫情時期的防疫政策,有助於各國做好準備、妥善應對未來的新興傳染病。國衛院日前發表最新跨國研究指出,在34個國家中,台灣與紐西蘭、日本、丹麥及澳洲並列超額死亡率相對較低的國家。研究團隊表示,疫情初期的嚴格防疫措施和國民警覺性高,推測為降低超額死亡的關鍵所在。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和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合作,分析資料完整且橫跨2020至2022年的34個國家,使用「防疫指標」比較不同的防疫表現對3年期間超額死亡的影響。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公共衛生期刊》,並獲美國公衛學會選為精選文章,列入醫療與健康相關專業人士的職能教育課程。
國衛院:「防疫指標」涵蓋10面向 全面評估防疫成效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鄒小蕙研究員說明,「超額死亡」是公共衛生上常用的指標,指的是特定時期內,實際死亡人數與近年來平均死亡人數的差異,在評估新冠疫情影響時涵蓋範圍更全面,不僅包括直接因病毒感染而死亡的病例,也納入了因醫療資源過載、患者延遲就醫,以及其他疫情衍生因素所造成的間接死亡。
本研究採用的「防疫指標」,源自國衛院研究團隊與防疫專家於2022年發表於國際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成果,涵蓋十大評估面向,包括政府政策、民眾健康識能、身心健康及社會經濟影響等,可全面評估各國防疫成效。鄒小蕙研究員指出,指標的目的在於衡量各國能否有效控制疫情,同時將對社會經濟的負面衝擊降至最低,「防疫指標」總分越高,代表該國在十大面向的綜合表現越好。
研究:台灣超額死亡低 推測與做了「這些事」有關
研究結果顯示,34國平均超額死亡率在2020、2021、2022年分別為9%、14%、11%。相較於防疫指標分數低的國家,分數高的國家在2020年及2021年超額死亡率分別降低5.7%和12.9%,即每千人減少死亡57人和129人。此外,台灣、紐西蘭、日本、丹麥及澳洲的3年超額死亡率平均值皆低於5%,位列超額死亡率相對較低的前五位,其中台灣在2020年的超額死亡人數呈現負值,2021年僅略高於紐西蘭。
鄒小蕙研究員表示,以台灣為例,疫情初期台灣迅速關閉邊界、設有完整的入境檢疫措施、接觸者追蹤計畫等防疫政策,加上民眾警覺性高,主動配戴口罩、維持衛生習慣,並減少非必要外出,推測與較低的超額死亡率有關。疫情進入第三年,高傳染力的Omicron病毒肆虐全球,配合疫苗覆蓋率提升,各國均傾向轉為與病毒共存,超額死亡率表現接近。
疫情期間應關注弱勢族群 衛福部3面向建立「防疫韌性」
鄒小蕙研究員進一步說明,研究結果顯示,疫情初期應採取積極的防疫措施,尤其應確保慢性病患者可持續獲得醫療照護;在解封前應確保疫苗覆蓋率高,且為高齡族群制定專屬政策,以防弱勢族群面臨死亡風險。進入後疫情時代,建議各國投入資源,強化醫療量能和醫護、公衛人才培養,建立「防疫韌性」,以應對未來隨時可能再度出現的新興傳染病。
疾管署曾淑慧發言人也表示,除了提高疫苗覆蓋率以及抗病毒藥物的應用外,目前已推動三大計劃強化防疫韌性,包括參考美國模式於台大醫院、台北榮總、成大醫院設立「特殊病原科技照護示範中心」,同時強化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提升隔離醫院、核心醫院與重點照護醫院的醫療和感染管制量能。另外,配合「國家防疫一體聯合行動計畫」,衛福部將持續推動跨部門合作,與農業部、環境部、內政部等部會攜手,共同降低各類傳染病對民眾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