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節奏與高壓力的現代社會中,中年男性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心理健康挑戰。根據最新心理健康調查顯示,45至60歲男性中,有近四成出現「情緒麻痺」傾向,這是一種情緒反應遲鈍、無法感受快樂或悲傷的心理狀態。這類現象往往被忽視,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嚴重的身心疾病,家庭失和甚至自殺風險。這次就讓精神科診所醫師黃偉俐帶您深入解析男性情緒困境與更年期障礙,教您如何找回快樂與自信。
情緒麻痺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態?
精神科診所醫師黃偉俐表示,所謂情緒麻痺,是因長期壓抑情感、疲勞或壓力過大,而產生的情緒遲鈍狀態。表面上看似冷靜,實則是心理防衛機制的一種。中年男性面對工作瓶頸、家庭責任、身體退化與自我價值感下降,往往選擇壓抑情緒以維持「堅強形象」,久而久之,卻演變成無感、無欲、無力的生活狀態。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必須特別留意,因為它影響的層面不只對於個人,對於家庭關係也會造成不小的衝擊。
社交焦慮的I人也會!不擅表達容易出現情緒麻痺
黃偉俐醫生說,用一個流行術語來說,人格分為E人跟I人,E人個性比較活潑快樂,常常使用正面態度解決問題,不容易出現情緒麻痺的狀態;I人個性比較內向沉悶,喜歡獨自思想問題,容易感到不安,I人他本身不善於社交,不善於言辭,精神醫學名詞叫做「社交焦慮症」,容易形成情緒麻痺的狀態,所以I人相較於E人更容易出現情緒麻痹的狀態。
避免酒精、物質的濫用 適度表達情緒轉念正能量
黃偉俐醫生表示,最不好的解決方式就是透過喝酒來處理自己的情緒,酒精無法療癒身心靈上的困擾,反倒變成一種逃避問題的行為,後續可能因為飲酒導致情緒控管能力下降,反而會產生更多問題,「藉酒消愁愁更愁」,就是這道理。應當學習適度的表達自己的情緒,讓周圍的人感受到正能量,不要讓自己處於負面的情緒太久,自卑自哀自憐,適度的興趣、娛樂,跟朋友好好的講講話,做一些運動,做些對於正能量比較有幫忙的事情,可以有效的排解負面情緒
正視精神疾病「疾病化」勇於求醫、提升病識感
黃偉俐醫生說,男性患者許多人不喜歡看精神科或著身心科,因為不擅於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讓男性接受精神疾病很重要,如果真的有憂鬱症或真的有社交焦慮症,應當勇於求醫,重視疾病帶來的影響,如果不能表達情緒,溝通,就無法能有好的人際關係,在工作上一直有困境,這就是會造成情緒麻痹的主因,應當重視精神壓力帶來的疾病問題。
情緒麻痺不是可恥的,而是一種需要被理解與療癒的狀態。當中年男性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共處,向外求助,社會也應學會傾聽與接納,這將是我們共同面對未來高壓社會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