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專輯/失智不是單純的健忘!從預防、診斷到照護 一步步守住腦力

失智不是單純的健忘!從預防、診斷到照護 一步步守住腦力

許多長輩以為健忘只是老化現象,但失智症往往在日常就會出現警訊。醫師提醒,唱歌、跳舞或打麻將,能幫大腦帶來新刺激,延緩退化;若出現語言障礙、情緒低落或功能下降,就要分辨是正常老化、假性失智,還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照護上,從營養、牙齒健康到非藥物性治療,沒有「萬用公式」,需要依長者狀況調整。《健康醫療網》彙整失智症重點,帶您從預防、診斷到日常照護,幫長輩的晚年生活多一份穩定與安心。

  • 失智不失志!掌握關鍵 守護長者晚年健康
    台灣正逐步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隨之激增,其中失智症患者,女性大於男性,然而肥胖、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樣也是高危險族群。根據衛生福利部與國衛院調查,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率已達8%,也就是說平均每13位長者就有1人失智。響應「世界阿茲海默症日」,衛福部與國衛院日前攜手發布《台灣失智症風險因...
  • 每百位長者就有8人失智!醫師教你「日常保護大腦秘訣」
    每年 9 月 21 日為「國際失智症日」,提醒全球共同關注失智症議題。隨著台灣快速邁入高齡化,失智人口不斷增加,對家庭、社區與醫療體系帶來龐大挑戰。根據衛福部委託國衛院調查,全國 65 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 7.99%,換算每百位長者中約有八位罹患失智症,且隨年齡增加,罹病率明顯上升,顯示失智症...
  • 50歲就失智症 三年前「1障礙」就有伏筆
    50歲的謝先生原本是表現卓越的主管,三年前卻逐漸出現記憶障礙,甚至難以組織語句與表達想法,最後不得不離職,最終經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陳廷斌醫師確診為「早發型阿茲海默症」。令人意外的是,他並無家族病史或三高慢性病,卻在壯年罹病,顯示失智症並不僅與老化或遺傳有關,也可能無徵兆地發生。新藥物可延緩惡化 早...
  • 假性失智與失智的區別? 專家揭「5大症狀」可觀察
    長輩失智/志了嗎?與家中長輩互動時,發現長輩記性變差、常常發呆、話變得越來越少,甚至拒絕溝通;且笑容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滿臉愁容,有時還會對家人發脾氣,開始擔心長輩是不是「失智」了?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李絲絲表示,有時候長輩並非真的失智,而是「失志」,也就是受「假性失智」的影響其認知功能。...
  • 搞不清失智還是正常老化?醫:注意早期警訊 延長穩定期
    許多人在照顧長輩時,會困惑「變健忘」是否就是失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正常老化多是偶發性忘記、提示後能想起;失智則涉及「功能受影響」,例如重複問同一件事、計畫與判斷下降、影響工作或社交。辨識失智症的關鍵,在於健忘是否已干擾日常生活,若有影響,就應及早到醫院評估。退休族...
  • 失智長輩不好好吃飯怎麼辦?營養師曝多重成因 照護沒有「萬用公式」!
    根據衛福部2023年「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國內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近8%,推估約35萬人,並預計未來人數將持續攀升。記憶與認知功能的退化,使患者逐漸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其中進食與吞嚥困難成為失智症家庭面臨的沉重挑戰之一。進食直接關乎營養攝取,可能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和病程進展。新...
  • 失智症能預防?醫:五大習慣搭配量表小工具 早一步遠離失智風險
    近年來,社會大眾對失智症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但許多人疑惑失智症的盛行率是否真的大幅增加。根據台灣最新的流行病學調查,台灣65歲以上的失智症盛行率約維持在8%,即每10位老年人中約有1位患有失智症。然而,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暨雙和醫院顧問醫師胡朝榮表示,儘管盛行率趨於穩定,但由於高齡人口基數的迅速擴大...
  • 別讓健忘變失智! 掌握關鍵症狀延緩大腦退化的關鍵
    你是不是常常忘東忘西,擔心自己有失智症?還是只是單純的健忘,但如果反覆忘記自己已經做過的事情,就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隨著台灣社會步入超高齡化,失智症已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挑戰,對個人和家庭都帶來巨大的影響,不過,失智症並非無藥可醫,只要掌握關鍵症狀並及早介入,就能有效延緩退化,維持生活品質。你以為的老...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