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桿菌與止痛藥並列胃潰瘍主因!醫:「這些症狀」應盡速就醫

近年全球消化性潰瘍的盛行率整體略為下降,但男性患者比例卻高於女性,高工時、輪班、職場壓力大的職業,是常見好發族群。

近年全球消化性潰瘍的盛行率整體略為下降,但男性患者比例卻高於女性,高工時、輪班、職場壓力大的職業,是常見好發族群。

近年全球消化性潰瘍的盛行率整體略為下降,但男性患者比例卻高於女性。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胃腸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黃上秦表示,根據研究統計,年紀較大、有抽菸、喝酒習慣、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的男性族群,為目前潰瘍發生的高風險群。此外,有研究顯示高工時、輪班、職場壓力大的職業,也是常見好發族群。

男性潰瘍比例較高 與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黃上秦醫師指出,雖然男女潰瘍主因皆為幽門螺旋桿菌與NSAIDs藥物,但男性可能因生活習慣如抽菸與飲酒比例較高等,潰瘍發生率也相對提高。這些危險因子會破壞胃黏膜屏障、延緩潰瘍癒合,甚至導致反覆發作,對整體腸胃健康造成長期傷害。

壓力與作息失衡 加重潰瘍風險

現代男性常因壓力、熬夜、進食不規律等因素對腸胃造成潛在負擔。黃上秦醫師提醒,雖然這些不是潰瘍的直接病因,但有研究顯示心理壓力會顯著提高其發生機率。壓力可能會透過神經內分泌影響胃酸分泌與胃黏膜防禦系統,再加上原有的幽門桿菌與藥物等主因,成為潰瘍的間接推手。臨床也觀察到部分患者在極端高壓情境下潰瘍症狀加劇,甚至發生出血或穿孔。

潰瘍症狀絕不能輕忽 應儘速就醫

消化性潰瘍常見症狀包括上腹疼痛、脹氣、飯後或空腹不適、胃口變差等。若症狀持續一週以上未改善,應儘速就醫。高齡者或部分患者可能無明顯症狀,當出現黑便、吐血、突發性劇痛時,已可能是出血或穿孔徵兆。黃上秦醫師指出,此時不應再觀望,必須立即就醫進行胃鏡或其他必要的檢查確認病因。

胃潰瘍治療 飲食均衡與生活作息並重

針對確診潰瘍者,黃上秦醫師提到,標準治療包含服用抑酸劑(PPI)及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根除療程,並應避免持續使用傷胃藥物如NSAIDs。日常生活方面,建議戒菸、減酒、規律作息與壓力管理,搭配均衡飲食與足夠睡眠。咖啡、茶、甜食與辛辣食物雖非潰瘍成因,但在部分體質者中會誘發或加重症狀,應依個人情況適量攝取。

長者常見幽門螺旋桿菌 與早年環境衛生條件有關

黃上秦醫師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潰瘍與胃癌的關鍵因子之一,在台灣盛行率高,尤其年長者更常見。傳染途徑多與食物與手部衛生有關。WHO已將其列為第一級致癌因子,目前已有完整療程可有效根除幽門桿菌,減少潰瘍復發與癌化風險。接受幽門桿菌檢測並配合完整治療,是預防潰瘍的關鍵一環。

刺激性飲食加劇潰瘍症狀惡化 應視情況調整攝取量

咖啡、辣椒與茶類並非潰瘍主因,但當潰瘍已存在時,這些刺激物有可能會加劇症狀。黃上秦醫師舉例,長時間高溫浸泡茶葉釋放出大量丹寧酸,可能傷害胃黏膜、咖啡則可能引發胃酸逆流與不適。黃醫師建議依個人體質與耐受度酌量攝取,症狀明顯者應暫時避免。

無法改變環境壓力時 改變其它習慣

即使無法改變工作或生活壓力,仍可從可控因素著手,減少潰瘍風險。黃上秦醫師指出,戒除菸酒、規律進食、避免長期自行服用止痛藥,並在出現胃部不適時及早就醫檢查。症狀若超過一週未緩解,應由醫師評估是否安排胃鏡或其他檢查,確認病因才能對症治療。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