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BRCA突變乳癌患者 PARP抑制劑納入健保輔助治療選項

近年來,乳癌有明顯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統計,台灣女性罹患乳癌的年齡中位數較歐美國家提早將近 10 年。台中榮民總醫院乳房腫瘤外科主治醫師劉佳樺提醒,台灣年輕乳癌患者比例相對較高,民眾應提高警覺,及早關注乳房健康並定期檢查。

為了強化乳癌早期偵測與治療的可能性,健保署自2024年起將公費乳癌篩檢年齡由原本的45至69歲擴大至40至74歲,符合資格的女性,每兩年提供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盼藉此促進乳癌早期發現與提升治癒率,同時減輕患者與醫療體系的負擔。

高風險族群建議及早篩檢 年輕患者不容忽視

雖然多數女性依照公費篩檢年齡定期檢查已足夠,但劉佳樺醫師提醒,若屬高風險族群,如已知帶有BRCA1/BRCA2基因突變者或家族中同時出現乳癌與卵巢癌、胰臟癌、前列腺癌等相關癌症,建議從30歲起就開始接受乳房檢查。

BRCA1/BRCA2基因突變攜帶者,終生罹患乳癌風險約可高達85%,遠高於一般女性,因此篩檢與風險評估成為乳癌預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精準醫療趨勢 基因檢測找出乳癌最佳治療方案

乳癌治療已邁入精準醫療時代,基因檢測成為影響治療決策的重要依據。劉佳樺醫師表示,針對HER2陰性乳癌患者,若檢測出BRCA基因突變,可考慮使用新一代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PARP inhibitor),作為精準治療選項。

根據美國NCCN治療指引,小於50歲的三陰性乳癌患者或小於45歲罹患乳癌者,都建議接受BRCA基因檢測,以找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乳癌接受PARP抑制劑治療 臨床證實降低復發風險

劉佳樺醫師表示,自六月起,健保正式將 PARP 抑制劑納入給付,適用於HER2陰性且帶有BRCA基因突變、曾接受化療的高風險乳癌患者。根據臨床試驗,接受 PARP 抑制劑治療,可降低無病存活率風險,亦可提高整體存活率。

此外,針對部分疾病惡化或轉移性乳癌患者,也建議進一步檢測PIK3CA、AKT1、PTEN等基因是否突變,透過檢測結果,可選擇對應的標靶治療藥物,讓治療更精準地針對腫瘤特性,提升療效。

真實案例分享 基因檢測助早發現早治療

此外,劉佳樺醫師分享門診中一位年僅34歲的徐小姐案例。該患者因母親曾罹患乳癌,自30多歲起便開始定期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在診斷出乳癌後,考量其年齡與家族史,經醫師建議進行BRCA基因檢測,發現帶有BRCA1突變。

徐小姐在完成手術、化療與放療後,接受一年的PARP抑制劑治療,至今已穩定追蹤兩年,未見復發或轉移,劉佳樺醫師指出,若能及早檢測,及時使用對應藥物,有助於降低復發風險。

從早篩到新藥 打造更安全抗癌旅程

從公費篩檢的年齡擴大,到基因檢測的應用,再到新一代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乳癌治療正逐步朝向精準化、個人化發展。劉佳樺醫師表示,透過多元的診斷檢測方式與治療選擇,醫療團隊可依患者狀況制定醫療計畫,是邁向長期穩定控制病情與康復的關鍵。

乳癌治療已邁入精準醫療時代,基因檢測成為影響治療決策的重要依據。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