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2023年「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國內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近8%,推估約35萬人,並預計未來人數將持續攀升。記憶與認知功能的退化,使患者逐漸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其中進食與吞嚥困難成為失智症家庭面臨的沉重挑戰之一。
進食直接關乎營養攝取,可能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和病程進展。新竹臺大分院營養室鄭千惠主任表示,失智長者不願或無法正常進食的背後成因複雜,建議家屬或照護者先釐清真正原因,再量身打造應對方案。
失智長輩吃飯變拉鋸戰 尋解方靠照顧者「多觀察」
鄭千惠主任指出,不同類型的失智症患者,面對的進食問題各有差異,照護方式也有別。以最大宗的阿茲海默症為例,患者最常見「含著不吞」;至於血管型失智症患者可能曾有中風病史,進食時容易嗆咳,代表或許伴隨吞嚥障礙問題。
患者不願吃飯的可能原因,還包括忘記自己還沒吃飯,所以不覺得餓,或是因為身體不適如發燒、嘴巴疼痛,而影響進食意願。鄭主任分享,也有人因為疾病導致作息日夜顛倒,打亂用餐時間,或是只接受特定照顧者準備的餐點。「困難之處就在失智長輩缺乏自我表達能力、行為模式又因人而異,照顧者要多觀察,才能了解他們的需求。」
吃飯超過「這時間」是警訊 含著不吞、吞嚥困難因應方式不同
當發現患者進食時間超過40分鐘或一個小時以上,建議可諮詢營養師的專業意見,若是食物太多吃不完,減少份量的同時也要維持相同的營養密度。如果是身體不適導致患者進食意願不佳,則需先介入處理相關症狀。此外,部分患者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家屬出於好意限制鹹食或甜食的攝取,卻可能因沒味道而讓患者食不下嚥,因此飲食喜好和疾病控制目標皆要兼顧。
鄭千惠主任進一步說明,患者如果常常「含著不吞」,建議可以著重在食物的味道如鹹、甜,以及香氣、適當的冷熱溫度等,幫助刺激吞嚥反應。若患者進食後有清喉嚨的動作,或說話帶有痰的聲音,代表食物未吞乾淨,患者可能有吞嚥困難問題,食物的質地就應該配合調整。
營養師點出飲食準備迷思 掌握「軟+好咀嚼」2重點
如果患者還保有咀嚼力,可選擇較軟的食物,要用餐具就能輕易切割,反之就是太硬。而失智長者在口腔照顧上常面對困難,容易有嚴重缺牙。鄭千惠主任提醒,這時家屬或照護者常見的迷思之一,就是直接將食物「剪碎」,看似方便、安全,但如果食物質地過乾或鬆散,反而難以在口中形成完整的「食團」,導致更不易吞嚥。
另外當患者咀嚼力不佳,家屬提供軟質食物時,也要留意能否輕易被咬碎。鄭主任舉例,像是看起來軟軟的油豆腐,外皮其實不好咀嚼,可能阻塞在喉嚨或氣管造成風險,過去就曾因此發生不幸事件。她強調,失智長輩認知能力受損,難以辨別潛在危險,部分患者可能還有行為問題,如會往嘴裡硬塞食物,因此食物質地的選擇非常重要。
維持營養預防衰弱 除了顧好飲食還可以做這些
隨著失智症病程發展,患者可能逐漸失能,此時維持營養狀況的目標在於穩定體重,避免身體衰弱。在日常照護中,家屬可從細節做起,例如用餐時盡量保持安靜,避免邊吃邊說話,以防分心或噎到;盡量不要在房間吃飯,讓患者坐到餐桌前用餐,確保坐姿維持端正,也可幫助降低嗆咳風險。
如果患者屬於疾病初期,認知稍有障礙,但仍有溝通能力,鄭千惠主任建議飲食選擇可多樣化,每日攝取十種六大類食物,包括全榖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和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以維持均衡營養,且有助預防或延緩退化。
此外,比起市面上宣稱能強化腦力的營養補充品,她更鼓勵患者多走出家門,與人互動、學習新事物,促進腦細胞活化對延緩退化相對更有助益。家屬若有困難,也不要悶著頭獨自承受,可考慮尋求支持團體如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照顧協會等的幫助。
失智症末期「裝鼻胃管」成兩難 家庭攜手提前規劃
談到失智症進食問題,難以避免提及當疾病進入末期,患者喪失進食能力時,是否該裝鼻胃管、做胃造口等的艱難抉擇。鄭千惠主任表示,照顧者可能一餐就得耗費數小時,身心俱疲,也讓家屬陷入兩難。「這關乎每個家庭個別的狀況,以及對生命價值的不同認知,並沒有標準答案。」患者與家人、醫療團隊及早溝通,共同討論疾病後期的照護策略,是每個失智症家庭都應正視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