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成晚期乳癌治療新轉機 醫病攜手打造個人化治療方案

根據國健署111年癌症登記報告,乳癌持續位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針對發生率最高的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部分患者可能對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進而造成復發或轉移。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陳芳銘副院長表示,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現已有針對BRCA1/2、PIK3CA、AKT、PTEN等多種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乳房醫學會未來將會透過多元管道,協助患者增加對精準醫療的認識,與醫師共同擬定個人化治療策略。

台灣晚期乳癌比例高於歐美 推測為2原因

陳芳銘理事長表示,乳癌全球發生率居高不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推測,可能與晚婚少育造成女性荷爾蒙的變化,以及現代飲食西化型態有關。台灣乳癌發生率更以每年5%至8%的比例攀升,進而造成死亡率難以下降。

此外研究觀察指出,歐美國家的晚期乳癌比例多數低於5%,但台灣卻高達9%至10%,幾乎是歐美的兩倍。陳芳銘理事長分析,主因有二,其一是台灣患者在症狀初期常缺乏警覺,待病情惡化時才就醫,使得不少患者確診時已發生轉移;其二是早期患者未獲得妥善完整治療,導致病情容易進展至晚期。

晚期乳癌治療有1目標 患者為何對荷爾蒙治療產生抗藥性?

陳芳銘理事長強調,台灣乳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7歲,相較歐美國家更為年輕,因此在治療晚期乳癌時,不僅要延長存活,也必須兼顧患者生活品質,協助她們繼續維持家庭與工作的角色。故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的患者,目前臨床以荷爾蒙治療為優先選擇,以盡可能延緩化學治療的使用。

「醫界長期以來一直在關注,為何同樣給予荷爾蒙治療,部分患者病情能有效獲得控制,而部分患者卻出現復發或轉移。」陳芳銘理事長指出,過去患者癌症復發時多採用化療,然而療效有限,且副作用常讓患者難以承受。近年研究發現,荷爾蒙治療失效的原因,實際上是由於癌細胞中特定基因發生變異所致,因此「荷爾蒙治療合併標靶治療」已逐漸成為新趨勢,為患者帶來更多治療契機。

基因檢測助對症下藥 多種新標靶藥擴充治療選項

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醫師能檢測到多種基因突變,例如早期確認的P53,以及近年關注的BRCA1/2、AKT、PIK3CA、mTOR等。若檢測發現特定基因變異,醫師可依臨床指引評估是否適合使用相應的標靶治療;部分抑制特定訊號通路的藥物(如 PI3K 或 AKT 相關藥物)已在臨床研究中受到關注,實際治療仍需依照專業建議。

陳芳銘理事長表示,人體試驗數據顯示,透過上述標靶藥物治療,有機會降低患者復發或疾病惡化的風險,同時其副作用型態與傳統化療有所不同,研究中也觀察到部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能維持生活品質,為晚期乳癌治療帶來新的可能性。唯實際治療效果仍需考量患者個別狀況,必須經由醫師專業評估後方能使用。

基因檢測好難懂?乳房醫學會多管齊下協助患者理解 強化醫病溝通

個人化醫療的發展帶來許多專業且複雜的醫學名詞,也使醫病溝通模式必須隨之調整,「尤其在南部醫院,如何以患者熟悉的語言(如台語)清楚解釋基因突變與檢測概念,確實是一大挑戰。」為此,乳房醫學會將廣邀各醫院醫師,共同商討更有效的溝通策略,其內容涵蓋衛教題材的篩選、患者關心的議題等面向。此外,醫學會也規劃結合創新科技,讓醫療資訊能夠即時、持續地傳達給患者,例如,將常見問題設定成聊天機器人,讓患者隨時都能獲得解答,進一步提升醫病溝通的效率與品質。

陳芳銘理事長表示,高醫附醫自8月起已成立「基因諮詢門診」,由專責醫師詳細地說明基因突變和檢測的臨床意義,以協助患者了解各項治療選擇等,進而讓患者可以與醫師共同擬定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乳房醫學會與健保署合作 共同強化乳癌治療、力拚降低死亡率

台灣乳癌的死亡率尚未如歐美國家呈持續下降的趨勢,其與完整的治療能否落實有密切關連。陳芳銘理事長表示,為實現203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的國家目標,健保署近年積極加速新藥通過給付,期望能逐步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

「健保給付只是第一步,患者能否確實接受治療,後續每一環節都至關重要。」為此,乳房醫學會將持續與健保署密切合作,目前正在研議建立醫院照護品質的量化指標,以確保完整乳癌治療能得以落實,進而達成降低乳癌死亡率的目標。

台灣乳癌發生率更以每年5%至8%的比例攀升,進而造成死亡率難以下降。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