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大家的印象中,骨盆問題常見於女性,尤其是生產和更年期之後。《彭博社》日前報導,華爾街許多男性上班族飽受下體疼痛困擾,卻羞於啟齒,前往泌尿科也找不到病因,最後才發現是骨盆出了問題,推測與久坐、壓力過大有關。台灣也有不少上班族工時長、工作環境高壓,台中慈濟醫院復健科林智佳醫師指出,男性應留意排尿困難、下體疼痛、勃起障礙等症狀,切勿因性別刻板印象或擔心性能力被質疑,而忌諱就醫。
男性慢性骨盆疼痛症狀多元 醫建議先排除「這些狀況」
男性慢性骨盆疼痛與女性有何差異?林智佳醫師說明,疼痛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一致的,由於生殖器官的差異,症狀表現就有所不同。男性除了感受到骨盆深處而非皮膚表面的疼痛外,也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泌尿相關:排尿困難或疼痛,甚至需要蹲下才能排尿。有些人可能會有膀胱疼痛。
- 生殖與性功能相關:勃起障礙、勃起疼痛、陰囊或陰莖疼痛不適。
- 肛門直腸相關:即使沒有痔瘡或其它器官問題,排便時仍感到不舒服。
不過林醫師提醒,患者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先到泌尿科、大腸直腸外科等科別就醫,確認是否是細菌感染(如攝護腺炎)或其他器官的疾病。若排除其它狀況,症狀仍持續兩三個月到六個月,才會被歸類為慢性骨盆疼痛。
醫分享復建科治療策略 助肌肉放鬆改善疼痛
治療前,醫師會先依據歐洲泌尿醫學會的UPOINT系統,將患者的症狀進行分類,涵蓋泌尿系統、心理社會功能障礙、器官的特異性、感染、神經性病變、肌肉壓痛以及性功能等多個面向。患者通常有多種不同的症狀表現,因此需要跨專科的整合治療。
林智佳醫師進一步分享,復健科與骨骼肌肉系統較為相關,醫療人員常採取徒手治療,找出並放鬆觸發疼痛的肌肉。伸展對肌肉的放鬆也很重要,但多數人其實對自己的骨盆底肌構造並不熟悉,需要專業指導,以及透過輔助器材,如超音波或肌電圖檢查等觀察肌肉收縮與放鬆。此外,呼吸訓練、膀胱訓練、飲食改善、記錄排尿狀況等也可納入治療方案。
練骨盆底肌必做「凱格爾運動」?醫:錯誤觀念
提到排尿問題,網路上經常推薦「凱格爾運動」可幫助改善。林智佳醫師表示,凱格爾運動用於訓練骨盆底肌的收縮,但持續進行用力收縮的動作,可能導致骨盆底肌過度緊繃而無法放鬆,導致疼痛問題加劇。正確的凱格爾運動還要注意收縮後的完全放鬆,最好在專業指導下進行,林醫師在臨床也遇過部分患者自己在家拼命做,結果釀成反效果。
現代生活壓力大!保持規律生活 找回身體主導權
林智佳醫師指出,現代社會每個人壓力都很大,大部分時候都由交感神經做主導,導致包括骨盆底肌在內的全身肌肉緊繃。因此,讓患者意識到交感神經的過度活躍,學習透過副交感神經幫助放鬆,也是目前治療的一部分。
工作時間長、需久坐或久站的人是慢性骨盆疼痛的高危族群,另外若有睡眠問題、壓力性飲食,或心跳、血壓偏高,也代表可能處在壓力之下,應提高警惕。預防措施包括維持健康的飲食和睡眠,還要定期運動,例如將呼吸和伸展訓練與有氧運動結合,透過規律的生活慢慢找回身體的主導權。
社會刻板印象讓男性對治療卻步!醫:健康是自己的
《彭博社》報導中也表示,美國正面臨男性骨盆治療師不足的問題。對此林智佳醫師提到,目前在台灣骨盆復建相關的醫療人員同樣缺乏,專注在骨盆疼痛治療的更是少之又少。部分男性患者可能因生理或文化因素,在面對女性醫療人員時感到尷尬或難以放鬆,因此男性醫療人員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但林醫師強調,如同婦產科有男醫師,女性也可以治療男性骨盆疼痛。
社會對這類疾病仍有歧視,使得患者因害怕被貼標籤,不敢尋求協助。「健康是自己的,我們不需要因為別人的閒言閒語而不去就醫。」慢性骨盆疼痛有機會透過治療改善,除了鼓勵患者積極就醫外,林智佳醫師表示,骨盆復健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像健身練體格一樣,無法一次到位,需要患者持續的耐心配合才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