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長年危及國人健康,隨著進入精準醫療時代,面對肺癌威脅也有治療策略可應對,早期肺癌患者面對術後復發或轉移的風險,藉由基因檢測幫助擬定最適合的輔助治療策略,對於術後存活率帶來正面影響;成大醫院外科部胸腔外科主任曾堯麟醫師指出,早期肺癌包括第1B期、第2期以及第3A期,術後2至3年可能面臨4至7成的復發風險,因此術後的輔助治療是關鍵。
局部早期肺癌術後仍復發 醫師:潛伏的癌細胞難檢驗
曾堯麟醫師提及,肺癌期別從1B到3A仍屬於早期可切除的肺癌,但即使接受手術切除仍有復發風險,原因在於肺腺癌有很多分類,其中像實體型(solid)、微乳頭型(micropapillary)等就屬於較容易復發的肺腺癌,從病理報告來看,有淋巴管、小血管侵犯或肺泡內散布者,癌細胞容易經由血液、淋巴管或肺泡氣管,在不同身體部位引起復發風險,因此1B到3A期別的肺癌在臨床治療上傾向屬於全身性疾病,並不能視為切除後完全痊癒。
不再只有化療 治療肺癌精準醫療成趨勢
肺癌術後輔助治療分為化療、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臨床治療目標即是針對早期肺癌且已手術切除的患者,給予預防性治療以降低復發率及增加長期存活率;曾堯麟醫師表示,過去治療以化療為主,但文獻報告指出術後輔助性化療成果有限,患者對於化療接受度也不高,主要是化療雖有一定成效,但壞處是無論好、壞細胞都會造成一定傷害,引起不等程度的副作用,最新的文獻報導,標靶藥物作為肺癌術後輔助治療在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可大幅降低復發率及提高存活率,因此精準醫療的時代,建議需術後輔助性治療的病患均需進行基因檢測,再決定後續合適的輔助治療。
帶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易轉移 基因檢測助治療更精準
台灣肺腺癌患者中,約55%帶有EGFR基因突變,其中不抽菸的女性更有60%EGFR基因突變機率,曾堯麟醫師說明,帶有EGFR基因突變的癌細胞,因訊息傳遞活化,不僅分裂快、增長快速也容易轉移,若病患能在術後接受基因檢測,使用相對應的標靶治療抑制癌細胞,就能達到延緩肺癌復發及提升存活率的治療目標。
早期肺癌患者術後未持續追蹤復發臥床不起 基因檢測精準治療重獲新生
曾堯麟醫師分享一名72歲男性,5年前因大腸癌接受手術時發現肺部有病灶,轉診到他的門診檢查,確定右上肺及右下肺為局部早期肺癌,經手術切除,後續追蹤三年維持良好,患者不以為意,因此輕忽疾病未持續接受追蹤,直到出現下背痛在外院檢查懷疑骨頭轉移才回診,經檢查證實是肺癌轉移,但因病患病況急速惡化日常生活已無法自理,讓太太一度想申請居家安寧,曾醫師強烈建議其接受EGFR基因檢測,確定有基因突變,為其申請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不僅骨頭不再疼痛,也可起身復健,逐漸恢復以往日常生活,腫瘤指數CEA更從11080下降至2.54。曾堯麟醫師提醒,在精準醫療的年代,切勿輕易放棄治療。
EGFR基因檢測健保給付 可望更多肺癌患者受惠
肺癌精準治療已成趨勢,目前「EGFR基因檢測」部分期別也已納入健保給付,可望讓更多肺癌患者受惠;曾堯麟醫師提及,健保給付每人一生有一次的次世代基因檢測,早期肺癌患者有復發的危險因子者,臨床治療會建議接受基因檢測,決定是否可接受輔助性標靶藥物治療,另外,台灣癌症基金會也針對肺癌早期患者提供補助EGFR基因檢測費用,可望能幫助更多肺癌患者。
有肺癌家族史應定期檢查 早期診斷治療提高存活率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曾堯麟醫師呼籲,若家族中三等親內有人罹患肺癌者或有抽菸史等,都屬於肺癌高危險族群,應盡早接受肺癌篩檢,目前國健署已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早期診斷、精準治療,才能提升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