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抗藥性威脅持續升高,世界衛生組織(WHO)10月發布「全球抗生素抗藥性監測報告」指出,2023年全球經實驗室確認的細菌感染中,每六例就有一例對抗生素治療產生抗藥性,且2018至2023年間,超過4成的抗生素對常見的腸道、泌尿道、血流感染和淋病治療失效,平均每年增加約5至15%,反映抗生素抗藥性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挑戰。
抗生素抗藥性呈上升趨勢 嚴重感染可能致命
《衛報》報導,當病原體進化,使得原本的藥物不再能殺死這些病原體時,就會產生抗生素抗藥性 (AMR)。世衛報告涵蓋來自104國、超過2300萬份細菌感染數據,追蹤22種抗生素和8種細菌病原體,包括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用以評估泌尿道、腸道、血流及淋病感染的抗藥狀況。
其中,世衛報告表示,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可能引起嚴重的細菌感染,導致敗血症、器官衰竭,甚至死亡。世衛抗生素抗藥性部門主管Yvan Hutin指出,有40%的大腸桿菌和55%的肺炎克雷伯菌對常見的抗生素療程具抗藥性,非洲地區更達到超過70%。「隨著抗生素抗藥性的持續上升,治療選擇已所剩不多,尤其是在感染防控薄弱、診斷和藥物資源有限的地區,民眾可能面臨嚴峻的生命威脅。」
抗生素不當使用增抗藥性 專家籲積極防治、尋治療新解方
《路透社》報導,抗生素抗藥性每年導致全球超過100萬人死亡。雖然病原體的基因變異是自然過程的一部分,但抗生素在人類醫療、動物養殖及農業中被過度或不當使用,正在加速這一過程。
英國倫敦大學抗生素抗藥性專家Sanjib Bhakta教授接受《衛報》採訪表示,世衛報告的結果令人擔憂,對抗抗藥性問題需要「具針對性的全球行動」,從強化監測與診斷能力,到確保各國都能公平取得窄效抗生素,同時應透過提供清潔用水、改善衛生與環境衛生條件,以及推廣疫苗接種來達到預防感染,最重要的是需投入資源,透過跨領域與前瞻性研究,尋找對抗抗藥性細菌的新型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