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觀察:乙醯半胱胺酸抗發炎機制 未來可望應用於腎病控制輔助

若出現小便有泡泡、水腫、高血壓等症狀時,往往已進入中晚期,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族群更需謹慎留意。

若出現小便有泡泡、水腫、高血壓等症狀時,往往已進入中晚期,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族群更需謹慎留意。

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團隊主導的回溯性研究發現,許多家長俗稱的小鳥藥粉、抗氧化藥物「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cysteine, NAC)」,除了應用於治療感冒上,或可作為探討慢性腎臟病控制策略的潛在輔助,引發對輔助控制策略的新方向討論。

NAC具抗氧化與抗發炎潛力 研究觀察慢性腎病應用可行性

根據長達三年的回溯性資料統計,團隊自光田綜合醫院7,668位慢性腎病的患者中,篩選出330位,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165位,結果發現,長期服用NAC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其腎絲球過濾率(指腎臟清除血液中廢物的效率)下降幅度較小,進入洗腎階段的比例也相對較低。

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王家良主任表示,慢性腎臟病是因體內氧化壓力與慢性發炎所致,而乙醯半胱胺酸(N-acetylcysteine, NAC)具備抗氧化與抗發炎作用,雖過去常被使用於化痰及預防顯影劑造成的急性腎損傷,但本身的抗氧化功能,有研究觀察到,可減少體內氧化自由基並降低發炎反應,進而使腎臟中負責過濾廢物的「腎絲球」減緩損傷。不過,目前相關應用仍需更多臨床實證支持。

腎臟病初期多無症狀 三高群族應多加留意

台灣腎臟醫學會報導也指出,目前全台洗腎人口已突破九萬人,而平均每8位成人,就有1位罹患腎臟病,加上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三高比例升高,越來越多年輕族群也罹患慢性腎臟病。因此,王家良主任提醒,腎臟病初期多無明顯症狀,需透過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若出現小便有泡泡、水腫、高血壓等症狀時,往往已進入中晚期,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族群更需謹慎留意。

處方藥需專業醫師評估開立 日常這樣做守護腎健康

慢性腎臟病與長期發炎、代謝異常有關,除了調整飲食與作息外,部分患者在專業醫師評估下,可能會搭配處方藥物進行輔助治療。王家良主任強調,NAC是屬於處方藥,必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開立使用,切勿自行購買。平時若能養成健康作息、均衡飲食、戒菸酒及多喝水,才能從根本保護腎臟健康。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