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張女士於2年前停經,近2個月開始出現陰道出血,她以為月經又來了,所以不以為意。直到她發現出血情形越來越嚴重,於是前往國泰綜合醫院婦女醫學部婦科陳薇安醫師門診就醫。經檢查超音波發現,她的子宮內膜厚度達1.5公分,之後進行子宮內膜切片,化驗結果呈現惡性,即所謂的子宮內膜癌。
常見惡性腫瘤「子宮內膜癌」 傳統手術併發症多風較高
陳薇安醫師提到,進一步幫張女士安排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判斷為早期子宮內膜癌。在建議之下,張女士接受了先進的微創手術合併前哨淋巴結切片技術,手術順利完成。術後的病理報告確認為第一期(早期)的子宮內膜癌,後續追蹤順利,並沒有出現淋巴水腫的後遺症。
國泰綜合醫院婦女醫學部婦科主任黃家彥說明,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影響許多更年期女性。過去,子宮內膜癌手術的標準做法包括腫瘤切除和完整淋巴結摘除術。這種手術方式雖然能提供完整的腫瘤分期資訊,確保癌細胞未擴散,但同時帶來許多副作用,例如:下肢嚴重淋巴水腫、淋巴囊腫、感染風險增加、手術時間較長、術中出血較多、神經損傷等,由於這些併發症可能對患者的生活品質造成長期影響,醫學界開始尋找更精準、侵襲性更小的手術方式,以降低手術帶來的不適及後遺症。
前哨淋巴結切片技術 提高手術精準度、降低副作用
陳薇安醫師進一步解釋,提前哨淋巴結切片技術最早應用於皮膚癌與乳癌,後來擴展至婦科腫瘤領域,成為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手術的重要輔助技術。前哨淋巴結切片技術是一種透過顯影劑標記淋巴結,並輔以特殊影像技術(如螢光顯影或放射性示蹤劑)來精準定位前哨淋巴結的方法。
相較於傳統手術,研究顯示前哨淋巴結切片技術,對早期子宮內膜癌病患具多項優勢,包括:降低術後下肢淋巴水腫風險、減少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提高癌症轉移的偵測率、不影響癌症治療成效、不改善病患生活品質避免術後後遺症。
發現異常陰道出血 應儘早就醫檢查與治療
黃家彥主任提醒,前哨淋巴結切片技術已成為子宮內膜癌手術的重要進展,透過精準切除,有效降低術後併發症,並提高癌症分期的準確性。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前哨淋巴結切片技術已成為早期婦科癌症的標準手術方式之一,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選擇與生活品質。提醒民眾,定期婦科檢查,如發現異常陰道出血,應儘早就醫檢查,早期診斷與治療是提升存活率的關鍵!
原文出處:國泰醫訊 2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