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久坐時間長,許多人明明知道多運動有益健康,但要落實卻是難上加難。芬蘭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少坐30分鐘,就能改善身體使用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對代謝帶來正面影響,對缺乏運動、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較高的族群尤其有益。
久坐增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風險 專家解釋何謂「代謝靈活性」!
芬蘭圖爾庫大學發布新聞稿說明,久坐加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容易造成能量的攝取超過消耗量,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生活習慣也會影響身體在不同情境下將脂肪或碳水化合物轉換成能量的能力,這種能力稱為「代謝靈活性(metabolic flexibility)」。
圖爾庫大學博士後研究員Taru Garthwaite解釋,健康的身體在休息時會燃燒更多脂肪,飯後或進行高強度運動時,主要的能量來源會轉向碳水化合物。如果代謝靈活性變差,血糖與血脂可能升高,多餘的脂肪與糖分不再被用於能量生產,而是被儲存起來。
研究揭久坐減少至少半小時 代謝能力觀察到有改善
這項研究由圖爾庫正子掃描中心(Turku PET Center)與芬蘭健康促進研究所共同進行,研究對象為64位經常久坐、有心血管疾病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因子的成年人。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為兩組:介入組被要求增加站立和體力活動的時間,每天減少久坐一小時,但不刻意進行運動訓練;對照組則維持原本的久坐習慣。過程中,研究團隊監測參與者的坐姿與活動量,研究時長為6個月。
研究結果顯示,與長期久坐不動的人相比,成功將久坐時間減少至少半小時的人,觀察到在低強度運動中,他們的代謝彈性和脂肪燃燒能力有所改善。站立時間增加越多,代謝靈活性改善也相對越明顯。
站一站、走一走助代謝健康 專家:有動總比沒動好!
Garthwaite博士指出,減少久坐、增加輕度身體活動,例如站起來打電話、短暫散步等,都有益於代謝健康,也可能幫助高風險族群預防慢性病。不過他強調,減少久坐行為帶來的正面效益,主要體現在缺乏身體活動、體重過重且罹病風險較高的人。
若能每週達到2.5小時中等強度運動,有機會獲得更大的益處。但Garthwaite博士也鼓勵民眾,對於不運動的人而言,運動量即便只是少量增加,也比完全不動更好。這項研究目前已發表於《斯堪地那維亞醫學與運動科學期刊》(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