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選購魚油時,往往只關注濃度與價格,認為濃度越高、價格合理就是好產品。然而,營養師戴嘉珠表示,魚油的品質關鍵,並不僅限於標示上的含量,更重要的是其「型態結構」與「製程安全性」。此外,是否經過嚴格的毒素檢測,也是判斷品質的核心標準之一。忽略這些細節,可能讓魚油的保健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增加健康風險。
魚油型態影響吸收效率 吃對吸收效率才會好
戴嘉珠營養師指出,市面上的魚油主要有三種型態:TG(天然型)、EE(乙酯型)與 rTG(再酯化型)。其中,rTG 是經過「再還原技術」將魚油結構恢復至接近天然的狀態,同時保有高濃度與良好吸收率。這種結構能被人體快速辨識與利用,穩定性高,吸收效率優於其他型態。
相較之下,EE型魚油需經過身體額外分解,吸收率較低,因此效果不如 rTG 顯著。研究指出,rTG型的吸收率約為EE型的1.5倍,若要獲得實質效益,選擇正確型態至關重要。
製程高溫可能產生致癌物質 增癌症風險
魚油在高溫精製過程中,可能生成兩種具潛在健康風險的物質:縮水甘油脂肪酸酯(GEs)與 3-單氯丙二醇(3-MCPD)。戴嘉珠營養師提到,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分類,兩者均屬於 2A 類潛在致癌物,與癌症風險相關。
衛生福利部已對其訂定限量標準並要求檢測,確保產品安全。然而,部分魚油產品僅標示「通過檢驗」,卻未公開檢測細節,使消費者無從確認是否針對這些致癌物進行檢測。
選購魚油應具備四大條件 考量品質與安全性
為確保魚油品質與安全性,戴嘉珠營養師建議,選擇同時具備以下四項條件的產品:
- rTG型態:確保吸收效率與保健效果成正比。
- 低溫超臨界流體製程:避免高溫下產生GEs與3-MCPD等有害物質。
- 公開檢驗報告:提供透明的檢測數據,而非僅以通過字樣帶過。
- 國際權威認證:如IFOS(國際魚油標準)與GOED(全球EPA/DHA組織),確保產品符合國際安全與品質規範。
觀察是否有加分條件 提升使用體驗與安全性
除了上述四大條件,戴嘉珠營養師表示,若產品同時具備以下特色,安全性與服用體驗更佳:
- 原料與成品均取得IFOS認證。
- 特殊淨化技術以降低腥味並減少污染物殘留。
- 通過重金屬、氧化度與污染物檢測,確保長期食用安全。
- 小型透明膠囊設計,方便吞服且包裝密封良好,減少氧化風險。
警惕只靠行銷包裝產品 確認產品標示透明度
戴嘉珠營養師提醒,市面上部份品牌過度依賴行銷手法包裝產品,但實際在型態選擇、製程控管與檢測報告方面未必達標。也有一些品牌雖低調經營,但專注於rTG型態製作、嚴格管理製程並公開完整檢測結果,真正做到品質透明與安全保障。對消費者而言,選擇具備這些特徵的產品,才是對自身健康最負責的方式。
魚油的健康效益,並非僅由濃度決定。型態結構、製程安全性與檢測透明度,才是保障健康的關鍵因素。戴嘉珠營養師提醒,消費者在選購時,仔細檢視產品資訊與檢驗報告,並優先選擇rTG型態、低溫製程、公開檢測且具國際認證的產品,才能確保所攝取的魚油真正發揮保健作用,而不會增加身體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