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於今年10月01日起一次推動涵蓋三大血癌的新藥給付政策,為病友帶來實質且具前瞻性的治療曙光。除了政策面積極支持,長期深耕病友身心關懷的BeOne(百濟神州),攜手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與高雄長庚醫院,共同舉辦「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CLL 的療癒之路」衛教講座,透過醫學新知分享與軟性身心手作課程,協助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CLL)患者及家屬,全面了解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的重要性,同時提供多元舒壓解方,陪伴患者以更積極與安心的態度面對疾病挑戰。
少見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多為惰性,約六成罹病不需立即治療
根據民國111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新診斷個案達270人,約占全部白血病病例的9%。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邱玲榕說明,CLL是一種由成熟B細胞異常增生所引起的疾病,在台灣屬於少見疾病,患者多為 65 歲以上男性。
「CLL 患者因 B 細胞異常增生,導致淋巴球過度積存於血液、骨髓及淋巴器官,可能引起淋巴結腫大、脾肝腫大等症狀。因此,診斷必須結合血液學檢查、骨髓穿刺及染色體和基因篩檢,才能明確判斷病況與預後。」邱玲榕醫師指出,由於 CLL 病程具有慢性且間歇性的特徵,臨床多採用「觀察等待」策略,初期約有六成患者無需立即用藥,僅當淋巴球數量快速增加、淋巴器官明顯腫大或血液功能受損時,才會視為治療指徵予以介入。
當CLL遇上基因異常 醫:預後較差,需要更精準的治療檢測
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副科主任王銘崇醫師以臨床經驗分享一位病患案例。一名年僅不到40歲、正值事業衝刺期的李先生(化名),因某日出現淋巴結腫大﹑食慾不振等症狀,經診斷確認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且帶有17p染色體缺陷﹝del(17p)﹞,王銘崇醫師表示,CLL如果有基因異常屬於高風險族群,通常疾病惡性且初期不適合傳統化學治療。

▲邱玲榕醫師提醒,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疾病(CLL)帶有基因異常將影響預後,患者可提前進行基因檢測,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治療方案。
邱玲榕醫師補充,標靶藥物如BTK抑制劑與BCL2抑制劑是目前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引治療CLL的新趨勢 。決定標靶藥物選擇的關鍵,在於基因檢測已成CLL診療不可或缺的一環,如免疫球蛋白重鏈可變區(IGHV)未突變或第 17 對染色體異常(含 17p deletion 及 TP53 mutation)對病況及預後具關鍵影響。「過去IGHV基因未突變高風險族群較容易被忽視,本土已有醫院陸續提供相關基因檢測項目,提醒患者應積極與主治醫師諮詢,確認自身的基因狀態,以利共同制定個人化的醫療方案。」
治療與生活品質並重 提升CLL患者全面照護環境
而針對軟性關懷,邱玲榕醫師也強調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患者應注重日常身心健康管理。均衡飲食、充足水分、攝取綠色蔬菜及蛋白質,搭配適當輕度運動如散步、太極,有助維持機體抵抗力與活力;心理支持亦不可偏廢,患者面臨疾病與治療壓力,常有情緒波動,需透過與醫療團隊及家人充分溝通,必要時尋求心理諮商,穩定心理狀態,提升生活品質。
社團法人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說:「2025年適逢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成立十周年。在BeOne的持續支持下,我們已連續三年陪伴血癌病友,共同走過治療挑戰、協助面對人生轉折。未來,全癌連將持續發揮病友間的相互支持力量,致力打造更完善的癌症照護環境,讓每位癌友都能在堅強的陪伴下,擁抱希望與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