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夏天也常痛風?醫:日常補水與飲食調整是關鍵

痛風並非只在冬季高發,炎炎夏日同樣是危險時期。許多人在夏季因為飲食與生活習慣的改變,導致尿酸濃度升高而引發痛風急性發作。若再缺乏適度運動與水分補充,就會讓關節突然腫脹疼痛。

痛風並非只在冬季高發,炎炎夏日同樣是危險時期。許多人在夏季因為飲食與生活習慣的改變,導致尿酸濃度升高而引發痛風急性發作。若再缺乏適度運動與水分補充,就會讓關節突然腫脹疼痛。

痛風並非只在冬季高發,炎炎夏日同樣是危險時期。許多人在夏季因為飲食與生活習慣的改變,導致尿酸濃度升高而引發痛風急性發作。家庭醫學科醫師曾嵩智表示,由於高溫環境會使人體流失更多水分,加上飲食偏好冰涼飲料與酒精,若再缺乏適度運動與水分補充,就會讓關節突然腫脹疼痛。理解夏季痛風的關鍵成因,才能有效預防並減少不必要的健康困擾。

水分補充不足 導致尿酸濃度上升

夏天因為流汗量增加,若水分補充不足,體內尿酸濃度便容易升高。曾嵩智醫師指出,尿酸需藉由腎臟代謝並隨尿液排出,當缺水時,尿量減少導致尿酸無法及時排泄,進而在血液中累積。長時間高尿酸血症不僅會引起痛風,也會增加腎臟結石及腎功能損傷的風險。因此,夏季適度補水是降低痛風急性發作的第一步。

含糖飲料與酒精 加速尿酸生成

許多人在炎熱的天氣裡習慣以冰啤酒、含糖飲料或手搖茶消暑。然而,曾嵩智醫師提醒,這些飲品往往含有大量果糖或酒精,會直接促進尿酸生成。果糖在代謝過程中會大量消耗能量並加速嘌呤分解,導致尿酸濃度升高。酒精則會干擾肝臟代謝,並增加乳酸生成,使腎臟排出尿酸的能力下降。尤其是啤酒,同時含有酒精與嘌呤,對痛風患者而言更是雙重負擔。

冷氣環境減少流汗 但也降低口渴感與代謝

曾嵩智醫師表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內,雖然減少了流汗量,但也讓口渴感降低,導致飲水量不足。此時,身體排尿量也隨之減少,使尿酸更容易累積於體內。此外,久坐缺乏運動會使代謝變慢,血液循環不佳,增加尿酸結晶沉積於關節的機率。因此,夏季雖然環境涼爽,但若缺乏水分與活動,仍會提高痛風發作的風險。

四大飲食地雷 痛風患者應避免

曾嵩智醫師指出,飲食控制是預防痛風的重要環節,以下四類食物尤其需要注意:

  • 高普林食物:如海鮮、動物內臟、火鍋湯底與濃肉湯,均含大量嘌呤,容易升高尿酸。
  • 含糖飲料:果糖代謝會促使尿酸生成,手搖飲與碳酸飲料都是高風險來源。
  • 高脂食物:油炸品、甜點及含糖汽水不僅增加體重,也會抑制尿酸排出。
  • 酒精飲品:尤其是啤酒,因為同時具利尿與嘌呤作用,最容易引發急性痛風。

預防痛風 要留意「這些」生活習慣

除了避免高風險食物,曾嵩智醫師提到,患者更應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 足量補水:每日飲水量建議為體重(公斤)乘以30~40毫升,痛風患者可再額外增加500~1000毫升,以促進尿酸排出。
  • 均衡飲食:減少高普林與高果糖食物,增加蔬菜、水果與全穀類攝取,維持營養均衡。
  • 適度運動:進行規律的中低強度運動,避免劇烈運動或快速減重,以免短期內尿酸急升。
  • 聰明納涼:避免冷氣或風扇長時間直吹關節,以免血液循環不良造成不適。

注意日常生活細節 養成健康習慣

臨床觀察發現,許多痛風患者往往在生活細節上疏忽,導致急性發作反覆出現。曾嵩智醫師提醒,日常養成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比單靠藥物控制更能有效預防痛風。只要在夏季做到充足補水、少喝含糖飲料、避免冰啤酒與高普林食物,就能大幅降低痛風急性發作的機率。健康管理應從日常著手,才是維持關節健康與提升生活品質的根本之道。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