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吃也不吸收 胰臟癌飲食管理不易!營養師揭5大狀況應對策略

胰臟癌飲食同時涉及吸收、血糖、體力、消化道症狀,還有患者心情,並非吃「清淡吃一點」或「多喝果汁補營養」就可輕易解決。

胰臟癌飲食同時涉及吸收、血糖、體力、消化道症狀,還有患者心情,並非吃「清淡吃一點」或「多喝果汁補營養」就可輕易解決。

癌症治療多需搭配飲食控制,但胰臟癌患者因疾病影響容易吃不下、或是吃很多也還是瘦,飲食管理非常困難。李婉萍營養師提醒,胰臟掌管分泌消化酵素與胰島素兩大功能,癌症本身或術後、化療常造成「胰臟外分泌功能不全」,狀況常見有體重下降、脹氣、腹瀉、便秘等,飲食策略應配合症狀表現調整。

吃很多還變瘦?胰臟癌飲食狀況3大常見特徵

胰臟癌病友家屬可能擔心親人怎麼都不吃?李婉萍營養師進一步說明,胰臟分泌消化酵素,把蛋白質、油脂、澱粉分解,讓人體吸收;胰島素則讓血糖進入細胞轉為能量。「胰臟外分泌功能不全(PEI)」,指的是酵素到不了小腸,尤其是脂肪和蛋白質分解不佳,影響營養吸收。

臨床最常見的胰臟癌飲食困擾包括,脂肪與蛋白質未充分分解,腸胃症狀明顯,出現脹氣、腹瀉、油便、灰白大便等,有時剛吃幾口就得跑廁所;以及營養流失,體重與肌肉量也會下降,吃很多卻持續變瘦。另外,胰臟癌患者胰島素分泌變差,易發生血糖不穩,甚至糖尿病,因此「胰臟癌飲食」通常也同時是「血糖控制飲食」,不是少吃甜就好。

少量多餐、每餐要有蛋白質 飲食策略配合症狀調整

要維持體力、阻止體重下滑,重點不是要逼自己硬吞,而是要找到「吃得下+吸收得到」的方法。李婉萍營養師建議,患者應少量多餐,一天大概5至6餐,甚至6至8個小份量都可以,以防一次吃太多引發噁心脹氣,也要確保每餐都要有蛋白質,以維持治療期間身體修復對蛋白質的需求。化療、放療期間易脫水,每日水分攝取至少8杯,但要避免用餐時大量飲水讓胃被占滿、吃不下高營養食物,可來自豆漿、高蛋白牛奶、營養奶昔、濃湯等。

飲食策略也可依據症狀調整:

  • 吃不下、體重一直掉:
    把正餐分量減少,在兩餐之間補「小體積高熱量」的飲食,例如高蛋白奶昔、濃豆漿、冰島優格+堅果粉、南瓜泥加榛果油、魚湯+嫩豆腐。
  • 脹氣、腹瀉:
    多半與消化酵素不足或一次吃太油、太多有關,必要時讓醫師評估是否增加消化酵素(PERT)劑量,而不是自行完全不攝取油脂。腹瀉當下,先避開油、甜、刺激性食物,改成低脂、軟質、溫和的澱粉來源,像白吐司、稀飯、麵條,加上容易消化的蛋白質,如蒸蛋、嫩豆腐、魚肉泥,可再搭配水溶性纖維,如少量蘋果泥或香蕉。
  • 便祕:
    胰臟癌患者常見有便秘問題,不只不舒服,還讓脹氣更嚴重、沒胃口,可改補充熟軟蔬果泥加一點油脂,並記得喝足溫水、適度走動。
  • 血糖忽高忽低:
    面對「要吃高熱量才不會瘦,可是血糖一吃就衝」的兩難,更應規律少量多餐,避免長時間空腹,還一次吃下大量澱粉,血糖可能出現劇烈波動。
  • 黃疸、膽道引流後:
    如果有黃疸或膽汁引流管,身體處理脂肪的能力可能更差,油脂更應分散、少量攝取,並密切和醫師、營養師討論酵素與配方品,而不是自己亂補大量保健油。

胰臟癌飲食要綜合考量 這些狀況務必回診調整治療

胰臟癌飲食同時涉及吸收、血糖、體力、消化道症狀,還有患者心情,並非吃「清淡吃一點」或「多喝果汁補營養」就可輕易解決,有時目標要放在避免體重下降,而非一定要吃得很健康。李婉萍營養師表示,當出現以下狀況,務必回診請醫師、營養師介入處理:

  • 一週內體重掉超過0.5至1公斤,或連續兩週往下掉
  • 服用酵素還是餐餐脹氣、油便、腹瀉、便祕
  • 幾乎每餐都吃不完六成,進食量掉到平常的一半以下
  • 血糖忽高忽低,常常暈、手抖、冷汗,或飯後一直爆高
  • 黃疸、尿色深,人越來越沒力

上述情況可能代表「吸收可能不夠」、「PERT 劑量可能不對」、「血糖控制需要調藥」、「電解質和水分可能跟不上」,一定要到腫瘤科、外科、內分泌科或營養門診回診,不要只是自己更換飲食清單。

資料來源:李婉萍營養師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