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例瘧疾死亡曾至馬拉威 旅遊疫情等級提升!出國注意「這些」預防

疾管署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死亡病例。

疾管署5月21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瘧疾死亡病例,個案曾至非洲馬拉威,為今(2024)年首例死亡。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由於國內出現非洲馬拉威的境外移入個案,再加上該國疫情狀況,因此疾管署已將馬拉威的國際旅遊疫情等級提升至「第一級:注意」。

瘧疾死亡個案曾至馬拉威 用藥治療仍在當日死亡

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的瘧疾死亡病例,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這名個案為40多歲非本國籍男性,在4月下旬曾入境非洲馬拉威,5月18日自韓國入境台灣,獨自來台沒有同行友人,在飯店時出現身體虛弱、呼吸喘、胸悶、食慾不振等症狀,症狀很快惡化,在5月20日便送醫治療。

送醫檢查發現,這名個案已經有血壓、血小板偏低的情形,而且血液抹片有觀察到瘧原蟲,因此研判為瘧疾重症。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雖然已立即申請並給予瘧疾治療藥物,但個案病況急速惡化,在給藥當日就不幸過世,確認是感染惡性瘧,死因是惡性瘧感染造成嚴重敗血症休克致死。

瘧疾嚴重可能致死 感染後有哪些症狀?如何預防?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10年(自2015年起),國內累計58例瘧疾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其中有2例死亡個案,分別在去年、今年,也就是說這名個案是近十年來第2例死亡個案。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瘧疾主要是由感染瘧原蟲的瘧蚊叮咬所引起的傳染病,主要發生地為東南亞、非洲、大洋洲,不同種類有不同的潛伏期,感染後會有前驅症狀,主要跟一般感冒差不多有輕微發熱,之後會有發冷、發熱、發汗的情況發生,嚴重會造成器官衰竭。

防疫醫師林詠青提到,如果感染惡性瘧致死率可超過20%,由於有些瘧原蟲可在肝臟內停留數個月到數年後再復發,因此有前往瘧疾流行區的民眾返國後要注意,有少數個案會有復發的情形。

若要出國前往瘧疾流行地區,目前有瘧疾預防藥物可以使用,曾淑慧發言人建議,民眾可以在出國前一個月前往旅遊門診評估、開立預防性用藥,不過出國時要持續服用,預防性用藥需要全部服用完畢才行,不可以等到有症狀才開始服藥。

而且藥物並不能達到100%預防,因此防疫醫師林詠青提醒,除了預防用藥,其他防蚊措施一定要一併採行,瘧蚊一天最主要的活躍期是在黃昏之後到黎明之間,應盡量避免在這段期間外出,若需要外出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使用防蚊液等。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