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在往前衝,不是只有你在竭盡全力。好比說,大家都在跑四百公尺,誰說盡力去跑就一定能跑到最前面?
借毛姆的話說,「我用盡了全力,才過上平凡的一生」。很多時候,竭盡全力也只能保證不會落後太多。多數人的慣性思維和做法是,將自己付出的努力乘以N倍,去要求最好的結果;將自己受的苦與累乘以N倍,去索要最大的補償。
有些努力不見得帶來想象中的成果
於是,訓練了一個下午,就想要有好看的身材;努力了一個星期,就想要得到好看的分數。對別人好言好語了幾天,就要求對方愛自己一輩子;挑燈夜戰了幾回,就向命運索要一個無限完美的明天。
這都是不合常理的奢求,實際的情況是這樣的:去了幾次健身房,並不會擁有模特兒般的身材,那只能在近期有一個不錯的精神狀態,或者安然地躲過一次流感。
努力工作,並不等於能取代上司變成公司中心人物,那只能在公司的處境相對好過一些,或者在會議室裡多一點發言權。
讀了幾年書,並不意味著比旁人見識高明,那只能在下一次的爭辯時,有主見而不再人云亦云;在下一次的搶購風波時,有獨立的判斷而不是像隻驚弓之鳥。
看透努力本質 明白自己的天職
換言之,身為學生,為了要把成績拚上去,那刻苦學習就是職責;身為父母,養育好孩子,那賺錢養家和操勞就是責任,有什麼好顧影自憐的?身為員工,把工作做完、做好,那是自己的任務,有什麼好斤斤計較的?
每個人都在往前衝,憑什麼自己一定領先?每個人都在拚命努力,不是只有自己受盡委屈。只有努力,勝算才能多一點。但是,還要做好事與願違的準備,因為美好的事情很有可能永遠都不會發生。
有動才不會留在原地 「不得不改」才變是大忌
在這個科技、知識、觀念更新換代越演越烈的競爭年代,如果一動不動,根本就沒有機會待在原地,而是在以很快的速度倒退,或墮落。要想留在原地,必須拚命奔跑。而且只有比別人更努力、更有韌性,更懂技巧,才有可能短暫地領先於隊伍。
所以,該學的東西要趁早學,晚了就會壓力重重;該改的毛病要馬上改,久了就會困難重重。做出改變的最佳時期是意識到「應該改」的時候,而不是「不得不改」的時候。
舒適圈與上進心的省思 找到心中平靜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發現就算自己不努力、不上進、不費力,也能輕鬆地待在原地,那麼就該審視一下此刻所在的環境了—它到底是因為領先了行業很多,所以有資格停下來歇一歇?還是因為它可以拒絕競爭,所以有資格閒庭信步?又或者是因為它其實已經爛了根,所以死氣沉沉?
如果自己整日與一堆破事糾纏,常年都裹挾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情緒下,一直與「沒有上進心」的人打交道,那麼就得問一下自己—到底是貪圖這裡的零壓力,還是因為沒有掙脫的本事?
願事與願違時,不會整日憤憤不平;願得償所願時,不必終日惶惶不安。
本文來源:《人生只有兩件事,關你屁事和關我屁事》,高寶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