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防治結合延緩透析!北醫大體系推「綠色腎臟照護」 盼達醫療永續

「綠色腎臟醫學」概念提倡透過早期診斷、延緩病情與減少透析等方式,提升患者健康與生活品質,同時減少醫療資源使用,以降低環境負擔。

「綠色腎臟醫學」概念提倡透過早期診斷、延緩病情與減少透析等方式,提升患者健康與生活品質,同時減少醫療資源使用,以降低環境負擔。

56歲的馮先生有多囊腎病家族史,但年輕時忙於業務工作,未重視健康;直到55歲開始腹膜透析,但雙側腎臟囊腫過大、囊液達1萬毫升,腰圍超過腿長,使得腹壓過高,只能減量治療、盡量維持殘餘腎功能至換腎。2024年底,太太主動提出捐腎,完成移植手術後,馮先生的排尿狀況和腎功能逐漸回覆,非常感恩太太,也開始主動管理健康。

臺北醫學大學吳麥斯校長表示,北醫大與國際INSIDE CKD計畫合作的模擬模型顯示,2022年全台約有250萬名慢性腎臟病患者,占總人口達一成;多數患者依賴血液透析,估計每位患者每年用水逾7.4萬公升、用電1963度、產生的廢棄物超過320公斤。因此,治療以早期診斷、減少透析為目標,若有透析需求,建議可考慮對醫療資源消耗相對較少的選擇。

人均壽命延長 及早做好準備守護健康餘命

吳麥斯校長指出,隨著腎臟病防治計畫的推廣,近年來全台新增腎病患者、透析患者人數均呈下降趨勢,發病年齡也持續往後延,台灣已不再是「腎病王國」。不過,由於預期人均壽命將增加,人們還是要為多出來的二、三十年做好規劃,及早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並找出風險因子,加強照護。

腎病惡化資源消耗增!醫說明何謂「綠色腎臟醫學」

此外,過去醫界就曾提出「綠色腎臟醫學」概念,提倡透過早期診斷、延緩病情與減少透析等方式,提升患者健康與生活品質,同時減少醫療資源使用,以降低環境負擔。吳麥斯校長說明,在腎病尚未發生時,可透過篩檢找出高風險族群,及早啟動治療、延緩病程進展;如果不可避免地需進入透析,那下一步就是考量哪種方式,可為個人和地球都帶來助益。

腹膜透析水電消耗低、在家就能做 有望助提升醫療韌性

吳麥斯校長進一步表示,可居家進行的腹膜透析,水電的消耗相對較低,無需頻繁來往醫療院所也為患者帶來便利,還能減少交通碳排;目前台灣新發透析患者的5年累積存活率達55.1%,其中腹膜透析者5年累積存活率更高達68.7%,均領先國際。

台灣的腹膜透析比例約7%,相較於亞洲多數國家略低。健保署陳亮妤署長也指出,近年因極端氣候造成颱風、水患等災難頻發,尤其是近期的花蓮光復洪災,凸顯出醫療應變系統和醫療韌性的重要性。每當發生大型天災時,災害應變中心會特別關注疏散民眾中有無孕婦,再來就是透析患者,若腹膜透析的比例增加,患者的活動能力提高,預計也有助於提升整體醫療韌性。

末期患者一「腎」難求 醫揭「殘餘腎功能」重要性

衛福部雙和醫院李明哲院長則指出,腎臟移植為末期患者提供了減少或脫離透析的治療選擇,但從2021年的數據看,每100位透析患者有9.1位等待移植,而每100位等待移植的患者,只有3.9位成功獲移植,每位腎友平均等待腎臟移植時間超過5年,幾乎是一「腎」難求。等待移植期間維持殘餘腎功能,則攸關透析患者的生活品質和存活率,荷蘭大型研究就顯示,腎友殘餘腎功能改善,與身體功能、社交功能、精神狀態等皆有相關。

雙和醫院啟動綠色轉型 結合智慧醫療兼顧腎友和環境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吳美儀研發副院長分享,雙和醫院近年啟動綠色轉型策略,透過數位化管理系統、透析廢水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等措施,在2023年至2024年間成功減少2508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2200輛汽油車一年的碳排量。

吳麥斯校長也強調,未來將持續發展智慧化與遠距醫療科技,其中將在居家腹膜透析病友遠距監測應用上,結合在地診所建立照護網絡,讓病友獲得更便利的醫療服務,同時減輕環境負擔。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