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男星「好小子」顏正國7日因晚期肺腺癌病逝,享年50歲,其太太8日透過fb粉絲團表示,顏正國於去(2024)年11月確診,抗癌近1年後在家人陪伴下安詳辭世。藝人汪建民去年同日亦因肺腺癌過世,還有不少名人包括前副總統陳建仁、柯文哲太太陳佩琪、媒體人陳文茜、藝人寶媽(王美華)等都是肺腺癌患者。國健署提醒,若出現久咳未癒、咳血、胸痛等,應留意是否為肺癌初期症狀,癌症關懷基金會也呼籲民眾定期篩檢,並建立良好生活習慣,以預防疾病發生。
出現疑似肺癌症狀快就醫 危險因子多不吸菸也中鏢
肺癌已成為台灣癌症發生率、死亡率雙冠王,其中又以肺腺癌居多。國健署提醒,肺癌初期多半症狀不明顯,應留意身體警訊,包括持續咳嗽未好轉、咳痰帶血或咳血、呼吸急促或出現喘鳴聲、胸痛持續且有惡化、聲音沙啞、骨關節疼痛,以及體重無故下降或食慾不振。出現上述情況雖然未必與肺癌有關,仍建議應儘早就醫檢查,找出原因並及時治療。
癌症關懷基金會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吸菸是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占比達70至80%,且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罹病風險,空氣污染則約占15%。其他風險因素包括職業暴露(如石綿、粉塵)、肺部病史(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病)、家族肺癌史以及炒菜油煙等。中研院領銜的「臺灣癌症登月計畫」近期更發現,女性患者多受內在致癌因子影響,如基因、免疫、賀爾蒙,即使女性吸菸比例低仍有罹癌可能,不可掉以輕心。
肺癌篩檢門檻下修 2大高風險群每2年1次免費檢查
國健署也於今年起擴大肺癌篩檢服務,下修篩檢年齡與吸菸史門檻,符合資格者每2年可接受1次免費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對象包含:具肺癌家族史的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以及50至74歲仍在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的重度吸菸者(20包-年以上)。
在台灣肺癌盛行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癌症關懷基金會黃書宜營養師也提醒,即使非高風險族群也應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和治療皆有望提升治癒率。
5大好習慣跟著做 生活小改變助力健康長期戰
黃書宜營養師也為民眾列出5個日常好習慣,助守護肺部健康:
- 戒菸首要,遠離致癌源
預防肺癌最有效靠「戒菸」。研究顯示,戒菸後10至15年內,肺癌風險可降低一半,同時也能減少大腸直腸癌、肝癌、咽喉癌、口腔癌、胃癌、食道癌、胰臟癌、膀胱癌、子宮頸癌、腎癌和白血病等多種癌症風險。戒菸還能避免家人和朋友受二手菸危害。 - 多吃蔬果,提升抗氧化力
蔬果富含植化素及抗氧化營養素,如β-胡蘿蔔素、維生素C與E,可清除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降低罹癌風險,建議多攝取綠葉蔬菜、胡蘿蔔、芭樂、番茄、十字花科蔬菜(油菜、大白菜、甘藍、花椰菜)、蔥、蒜等。研究指出,若水果或蔬菜攝取量過低,肺癌風險可能增加三倍。 - 少吃紅肉,避免加工肉品
大量攝取紅肉會使肺癌風險增加約24%,紅肉含較高的飽和脂肪,以多元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可分別降低肺小細胞癌、肺鱗狀細胞癌風險16%及17%。此外,醃製和煙燻肉品含亞硝基二甲胺、亞硝酸鹽等致癌物,恐增加肺癌風險,應避免食用。 - 保持理想腰圍,降低發炎風險
研究顯示,腰圍越大,罹患肺癌的風險越高。建議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約35吋)、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約31吋)。 - 規律運動
國健署建議,每天應進行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規律運動可促進肺部代謝、提升心肺功能,研究發現,有運動習慣者肺癌風險可降低20%至50%。
癌症關懷基金會觀察發現,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降低罹患肺癌風險,對癌友而言也有助減少癌症復發。黃書宜營養師提醒,養成健康生活方式是長期戰,不必一次到位,從小改變開始就是邁向健康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