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食慾差、餐餐吃得慢?醫:當心「老年性吞嚥障礙」上身

民眾應認識七大警訊,並透過簡單的日常照護與專業復健,幫助長輩維持進食安全與生活品質。

民眾應認識七大警訊,並透過簡單的日常照護與專業復健,幫助長輩維持進食安全與生活品質。

一名72歲的張先生平日有高血壓,但規則服藥控制良好。近期發現用餐時常感到食物「吞不乾淨、卡在喉嚨」,尤其乾硬或易散碎食物更是難以下嚥,用餐變得緊張又痛苦,時間也越拉越長。奇美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林信德表示,評估後發現張先生的喉部上提與舌頭力量不足,吞嚥效率不佳,於是安排吞嚥復健訓練,並結合吞嚥電刺激治療,一段時間後,張先生的吞嚥力量與協調性逐漸提升,卡卡感已消失,用餐不再折磨、食慾也明顯回升。

吞嚥「安全邊際」變窄 留意老年性吞嚥障礙警訊

家中長輩出現食慾不佳、吃得比以前少?可能不是單純的老化或胃口不好,或許與老年性吞嚥障礙(presbyphagia)有關。老年性吞嚥障礙並非疾病,而是隨年齡增長,吞嚥功能會自然發生一些生理改變,例如吞嚥反射變慢、舌頭與喉部上提幅度下降、咽腔容積變大,導致食物易殘留或需要多次吞嚥才能清乾淨等,都會導致吞嚥的「安全邊際(functional reserve)變窄」。若忽略進食的細節,同時又有感染、藥物副作用、牙口變差或營養不足等壓力,就容易出現嗆咳、食物殘留,甚至造成吸入性肺炎等風險。

判斷有無老年吞嚥障礙 醫:7大警訊看仔細

林信德醫師提醒,民眾應認識七大警訊,並透過簡單的日常照護與專業復健,幫助長輩維持進食安全與生活品質。若出現以下七大警訊,代表可能有吞嚥障礙,建議盡快就醫評估:

  • 說話聲音變「濁」:進食後,說話聲音質地有所改變,變得低啞,像含著水的聲音,臨床稱為濡濕音(wet voice)。
  • 用餐時間拉長:一頓飯常超過30至40分鐘,或必須頻繁配水才吞得下。
  • 體重偷偷掉、人變瘦:近期體重下降,衣褲明顯變鬆,或出現營養不良、脫水跡象。
  • 肺炎反覆來報到:經常咳嗽,或反覆胸部感染,如肺炎。
  • 吞藥變「挑戰」:藥錠易卡住喉嚨,需要事先磨碎才能吞服。
  • 挑食成習慣:回避乾、硬、粒狀的食物,只能吃切得極碎或泡軟的食物。
  • 吞嚥費力又停頓:需要連續多次吞嚥才勉強嚥下,過程中明顯停頓或臉部表情用力。

口腔衛生、飲食姿勢、用藥營養 日常照護三大方向

若出現上述警訊,林信德醫師建議,家中長輩可以透過簡單的「吞嚥困難自我評估工具表EAT-10」,若得到3分(含)以上,建議尋求專業評估。日常照護則包括三大方向:

  • 口腔衛生做到位:每日確實清潔牙齒、舌苔與假牙,夜間睡覺時不配戴全口假牙。良好口腔衛生可幫助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 飲食與姿勢:在臨床建議下,調整食物的軟硬度和湯水液體的濃稠度。用餐時,保持端坐、身體微前傾,小口慢嚥,並避免邊講話邊吃。
  • 用藥與營養雙管齊下:與醫師討論可能影響唾液分泌與警覺性的藥物(如部分鎮靜、抗膽鹼藥)。同時補足水分與蛋白質,避免陷入「吃少→更虛弱→更吞不下」的惡性循環。

老年吞嚥障礙不是病 復健科專業評估找回「食」力

林信德醫師強調,若出現前述任一警訊,建議至復健科門診接受評估。門診會先進行病史詢問與口腔與咽部期功能檢查,包括吞嚥時序、說話聲音是否在進食後改變、食物殘留與嗆咳等臨床觀察;必要時可能安排動態攝影吞嚥檢查(VFSS),分析口腔期、咽部期協調、食物殘留與潛在的誤吸風險,並可於檢查中即時測試不同姿勢與飲食質地,找出對個案最安全、最有效率的進食策略。

依據結果,醫師與語言治療師會提供個別化的吞嚥訓練、代償技巧與衛教,並視需要串聯營養、牙科等跨領域團隊合作,共同協助長輩克服吞嚥困難,降低進食風險、維持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