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有兩成青少年曾出現自殺意念,相當於每五人就有一人想過結束生命。兒福聯盟針對全台七千多位國、高中生進行調查。數據顯示,超過兩成青少年曾浮現自殺念頭,其中青少女的風險尤為突出,中度以上自殺意念比例高達23.4%,遠高於青少男的7.5%。兒盟調查發現,近四成(37%)的青少年正面臨情緒困擾,其中近兩成(17.7%)達到中重度,已顯示出心理健康專業協助的迫切需求。
近四成青少年 面臨心理困擾選擇沉默、不求助
令人擔憂的是,儘管多數學生認同心理健康專業協助的重要性和效果,卻仍有近四成(39.1%)青少年在面臨心理困擾時選擇沉默或不求助;即使開口,也更傾向找AI傾訴,而非尋求專業支持,忽視了潛在的風險。
兒盟指出,青少年這種沉默、不求助的態度,與心理健康的公眾汙名有顯著關聯:當青少年感受到周遭的人對心理健康困擾的污名程度越高,青少年就越沒有求助意願,凸顯將心理健康問題汙名化的不良影響。
近四成六選擇向AI傾訴 學生「身心調適假」請假卻受阻
值得注意的是,兒盟調查發現,有心理健康困擾且有實際求助經驗的青少年中,46.5%的青少年選擇向生成式AI傾訴,高於向學校輔導室(41.1%)、心理健康專業人員(30.4%)求助的比例,反映網路世代求助方式的特殊性。對此,臨床心理師陳品皓提醒,AI雖能成為暫時的出口,讓孩子不至於完全壓抑情緒,但「AI 無法取代專業諮商,真正的支持仍需在人與人之間發生」。
此外,教育部為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已針對高中學生實施「身心調適假」,但兒盟調查發現,逾六成的高中生對身心調適假相關規定並不了解、使用率偏低(僅6%),使用身心調適假的高中生中,近半數(45.8%)請假時曾遭遇來自老師、學校行政單位、家長等多重阻礙,導致原本的政策美意大打折扣。若不打造真正安全、可近的求助環境,孩子的心事恐被長期壓抑,直至危機爆發。
兒盟三點呼籲、整合資源 協助青少年走出情緒低谷
兒盟社工陳韻如表示,近年來,隨著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兒盟持續推動多元支持服務,包括設置免費少年專線與LINE線上聊,傾聽孩子的煩惱與心聲;設立少年+服務據點,提供青少年專屬的休閒與喘息空間;以及提供心理健康與創傷療癒服務,由專業社工長期陪伴、協助孩子。
兒盟也提出三點呼籲:
一、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與親師支持,消弭公眾汙名
二、正視AI求助新趨勢,放寬未成年人使用線上諮商服務限制
三、教育部應全面檢視身心調適假之宣導及實施成效,排除學生請假阻礙
面對愈來愈嚴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兒盟除提出政策呼籲外,也期望透過訪視陪伴、資源串聯與醫療費用補助,協助孩子走出情緒低谷,重建自我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