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濕疹就懷疑是食物過敏?過敏檢驗一定要做嗎?醫:3點判斷

盧醫師提醒,抽血或皮膚點刺的「陽性」結果並不等於真過敏,很多人數字高、實際吃不會發作。若看報告就大幅禁食,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加劇生活負擔,也不見得能改善濕疹。

盧醫師提醒,抽血或皮膚點刺的「陽性」結果並不等於真過敏,很多人數字高、實際吃不會發作。若看報告就大幅禁食,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加劇生活負擔,也不見得能改善濕疹。

罹患濕疹要做過敏檢驗嗎?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盧俊瑋醫師分享,門診常遇到成年患者,或家長帶著孩子,要求檢驗食物或環境過敏原,這種要求通常都被他打回票。對此,盧醫師表示,過敏檢驗其實不是人人都要做,看了報告就大幅禁食反而可能造成營養失衡或生活負擔,加強對過敏原的認識和皮膚照護,才是控制病況的重點。

究竟何謂食物過敏?了解過敏檢驗的適用時機

盧俊瑋醫師說明,食物過敏是指身體將某些食物誤認為「敵人」而啟動免疫反應,常見症狀包括皮疹、皮膚搔癢、嘴唇或眼皮腫脹、嘔吐、腹痛、呼吸喘或喉嚨緊,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過敏性休克,需要立即處置。

多數濕疹患者,尤其是超過 10 歲的孩子與成人,並不需要常規做食物或環境過敏檢驗。盧俊瑋醫師表示,吃特定食物後,在數分鐘至兩小時內出現蕁麻疹、臉舌腫脹、呼吸困難、嘔吐或暈眩;或是年紀較小(多半小於 5 歲)、濕疹中重度且在皮膚治療充分下仍反覆不穩,則屬於建議檢驗的情況。

陽性≠真過敏 想做檢驗先問自己「3問題」

為什麼不主張「濫做」過敏檢驗?盧醫師提醒,抽血或皮膚點刺的「陽性」結果並不等於真過敏,很多人數字高、實際吃不會發作。若看報告就大幅禁食,容易造成營養不良、加劇生活負擔,也不見得能改善濕疹。

真正需要檢驗時,醫師會先評估飲食—症狀時間軸,必要時再以口服食物激發試驗確認。如果考慮檢驗,也可以先自問三件事:

  • 是否有「每次吃某食物就很快發作」的明確模式?
  • 皮膚治療,包括保濕、抗發炎、正確清潔等是否已確實到位?
  • 檢驗結果會不會改變處置方式?若答案是否定,可能不必檢驗。

皮膚照護為濕疹治療重點 調整飲食前先確定「證據明確」

盧俊瑋醫師強調,濕疹的核心治療是皮膚照護,包括保濕、正確清潔及抗發炎治療,以及光療或藥物治療等,應經由醫師評估。飲食調整應有明確證據,確定某些食物會誘發症狀再避免,否則不建議自行擴大禁食清單。

對已確診食物過敏的患者,除了配合醫師治療,日常管理重點也包括:

  • 嚴格避免已知過敏原:外食先詢問,烹調器具防止交叉汙染。
  • 學會看標示:特別留意花生、蛋、牛奶、堅果、魚、甲殼類、小麥、大豆、芝麻等。
  • 告知生活圈:讓家人、學校、托育、餐廳知道自己的過敏與應變計畫。
  • 營養不打折:需長期避免多種食物時,請營養師協助評估替代食物,避免影響孩子成長。

家長如何預防孩子過敏?2情況要諮詢醫師

至於預防方面,盧醫師指出,根據歐洲過敏與臨床免疫學會及美國指南,健康且無嚴重濕疹或食物過敏的嬰兒,可於4至6個月開始嘗試含有常見過敏原(如花生、蛋)的食物,有助降低日後過敏風險。孕婦及哺乳期則不需刻意避免或增加特定食物,保持均衡多樣飲食即可。若家族有過敏史,或嬰兒已有嚴重濕疹,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過敏原食物引入。

資料來源:盧俊瑋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