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化未必要動刀!神經外科醫師揭穿微創手術迷思

長輩常喊下背痛、走路姿勢不自然、步態不穩、走一下就腰酸背痛,那可能是腰椎退化問題。

長輩常喊下背痛、走路姿勢不自然、步態不穩、走一下就腰酸背痛,那可能是腰椎退化問題。

現在醫療科技進步飛快,腰椎手術從以前開大刀、傷口長達十幾公分、破壞許多肌肉軟組織的做法,慢慢演變成「微創手術」。隨醫療技術精進,微創手術傷口從早期約3公分的顯微手術,縮小為僅約1公分左右的內視鏡手術。

不過,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林新曜表示,很多時候腰椎退化不一定要手術治療,更不要有「微創」的迷思和想像。

腰椎退化是中老年人常見問題 4大症狀要注意

長輩常喊下背痛、走路姿勢不自然、步態不穩、走一下就腰酸背痛,那可能是腰椎退化問題。林新曜醫師表示,腰椎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如同物品,用久了難免會磨損,「相關的問題包括長骨刺、椎間盤突出、腰椎滑脫,是50歲以上中老年人很常見的問題。」

林新曜醫師表示,中老年人有超過80%甚至更高的機率會因為下背痛而就醫,其中有高比例是腰椎退化的問題,可能的症狀有:

  • 下背痛、腰酸背痛
  • 腿麻腳痛
  • 久站或久坐後不舒服
  • 走路姿勢異常,或是走一小段路腿就痠痛、必須休息,即所謂的間歇性跛行。

腰椎退化不一定要治療 如需治療應按部就班進行

腰椎退化是很常見的問題,但如果不影響生活起居,不治療也可以,不過林新曜醫師表示,腰椎退化可能隨時間惡化,所以一旦出現症狀,即便剛開始自覺不影響生活,也應該尋求專業的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

林新曜醫師進一步指出,因為下背痛或腰椎退化來就醫的人,其實有60%至80%的人透過保守治療就可以大幅改善生活品質、延緩疾病惡化,「治療腰椎退化如同爬階梯,也應該按部就班進行。」林新曜醫師說。

一般會先從非侵入性的治療著手,例如改變生活習慣、減少搬重物和久站久坐,提升核心肌群的肌力,搭配熱敷、電療或是物理治療,並適度使用止痛藥或是肌肉鬆弛劑,都可以有效減緩症狀。

如果保守治療效果有限,還有注射治療,包括神經阻斷注射、小面關節PRP注射等等,幫助受損的組織修復和解除神經壓迫,如果改善幅度還是不如預期,才會考慮手術

腰椎手術能減壓和增加脊椎支撐力 椎體間支架材質有4種

腰椎手術是把壓迫到神經的增生組織切除,如果有需要,會再使用椎體間支架與骨釘內固定,除了幫助支撐脊椎,同時能促進脊椎骨骼生長(即骨融合手術),使用的醫材包括PEEK(聚醚醚酮)、鈦金屬、PEEK-鈦複合材質和氮化矽等等,這些材料各有優缺點,實際適合哪一種,必須與醫師充分討論。

但無論用什麼材質的椎體間支架材質,都需要手術。以往傳統的腰椎手術,需要再沿著腰部或脊椎劃一道很長的傷口,不過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出現了微創手術。

腰椎微創手術不一定最好 常見微創手術2大迷思

林新曜醫師指出,微創手術的概念是以減少組織破壞為目的,搭配器械或專門的技術達到手術治療的效果,但實際上沒有標準的定義,「也就是說,只要醫師能把傷口縮小、減少皮膚和肌肉的傷害,就可以是微創手術。」

但微創手術一定比較好?一定要花大錢?這些都是迷思。林新曜醫師表示,微創手術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而是要看病人的身體狀況、相同部位之前是否開過刀、醫師的專長等等,顯微鏡、內視鏡等都只是工具,重點還是使用醫師的經驗與技術。

微創手術也不一定要花大錢,的確部分手術若使用自費醫材,可能有助於達成微創效果,但實際仍須由醫師評估病況與技術條件。

腰椎退化治療要醫病溝通 給自己一個不開刀的機會

在腰椎退化的門診中不乏病人一有症狀,就想要一勞永逸而直接要求開刀,「但在評估後需要手術的病人反而是少數,俗話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即便是微創手術的傷口小(小惡)、恢復快,依然還是對身體組織的破壞,所以請給自己一個不開刀的機會,會發現其實保守治療就能夠大幅改善症狀。」

但相反的,如果因症狀嚴重而真的需要手術時,該開刀時就該勇敢面對,特別是也不要因為誤以為微創一定要花大錢,而乾脆就逃避手術不去面對。最重要的是與醫師充分溝通,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風險和代價最小的方式把症狀治療好。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