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髖部疼痛竟是「這裡」壞死 姊姊看病意外查出病因

許多患者早期疼痛不劇烈,或僅在走路時感覺不適,常被忽略或當作疲勞、退化。

許多患者早期疼痛不劇烈,或僅在走路時感覺不適,常被忽略或當作疲勞、退化。

一名50多歲經營小吃店的黃先生,去年起出現雙側髖部疼痛與跛行,不僅影響行走,也使搬運重物變得困難,甚至工作也受影響。他無酗酒、無類固醇使用史,起初未多想,誤以為是老化導致。某日,他姊姊至光田綜合醫院看診時,偶然看到一張介紹「正前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DAA)」的衛教海報,發現上面列出的症狀與弟弟狀況高度吻合,便勸其就醫。經骨科劉廷瑜醫師檢查與影像評估後,確診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ONFH)。

股骨頭壞死非老化 多數早期無明顯警訊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一種因骨頭血液循環受阻,導致細胞逐漸壞死的髖關節疾病。典型症狀為髖部疼痛、跛行、活動受限,若未及時治療,恐導致骨頭塌陷、無法行走。

該病好發於30至50歲男性,常見高風險因子包括長期酗酒、使用類固醇或髖部曾受外傷。但臨床上也有約五成患者找不到明確病因,容易被誤認為退化或老化,錯失治療時機。

正前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從前側切口避免肌肉損傷

黃先生先接受右側髖關節「正前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手術當天傍晚即可自行下床行走,約兩週後恢復正常工作,疼痛明顯改善。反觀未手術的左側仍無法搬重物,使他深刻感受到手術前後的差異。

劉廷瑜醫師說明,正前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已在美國成為主流,適用於病程中後期患者。與傳統後外側切口手術相比,此術式由大腿前側進入關節,走肌肉間隙,避免肌肉切斷與肌腱損傷,因此術後疼痛較少、出血量低、復原期短,傷口也較小且位於鼠蹊部皮膚皺摺,外觀自然。

踩穩每一步 提早發現是治療關鍵

許多患者早期疼痛不劇烈,或僅在走路時感覺不適,常被忽略或當作疲勞、退化。劉廷瑜醫師提醒,股骨頭壞死不是正常老化,而是骨頭逐漸壞死的警訊,若有髖部長期疼痛或跛行,應及早就醫檢查,透過影像與臨床評估及早治療,才能避免嚴重併發症。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