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患者多留心 感染帶狀疱疹風險高

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進行全面廣泛的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9032位器官移植患者中帶狀疱疹的罹病風險高達9.19倍;而當排除其他相關共病引發帶狀疱疹後,罹病風險為非器官移植患者的27.35倍

器官移植是人類醫學上重要的成就,由於免疫抑制劑的日新月異,急性排斥率一年之內已經低於10%,而腎臟器官移植的存活率可達95%以上。然而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可能的風險包括心臟血管硬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癌症與感染等。其中感染可能造成病患急速的惡化甚至生命的危險。

嚴重帶狀疱疹 恐會危及生命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因曾感染過水痘病毒,痊癒後病毒潛伏在體內,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再度活化增殖,沿著神經節分佈的皮膚發病,剛開始是身體某側灼熱、疼痛或感覺異常,幾天後開始出現紅疹,進而形成水泡,如果蔓延至器官,將造成該器官功能損傷。

謝姓婦人因懷孕發現蛋白尿,之後腎衰竭接受血液透析。於2014年9月完成不同血型的活體腎臟移植,術後恢復良好,直至2020年自覺臉部抽痛,一開始以為是顏面神經失調至診所求治,但未見改善。後來抽痛越來越明顯而至台中榮總門診求治,第一時間即診斷為帶狀疱疹,隨即安排住院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成功控制病情出院,追蹤8年移植腎運作功能仍十分良好。

器官移植患者 罹病風險更高

台中榮總移植團隊與美國加州舊金山大學和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一起合作,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進行全面廣泛的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在9032位器官移植患者中帶狀疱疹的罹病風險高達9.19倍;而當排除其他相關共病引發帶狀疱疹後,罹病風險為非器官移植患者的27.35倍

游棟閔醫師提醒,器官移植病人如發現自身有不明原因發生的皮膚水泡合併神經疼痛或顏面視神經疼痛時,應立即與醫師連絡,儘早投予抗病毒藥物治療以免併發後遺症。而目前新的帶狀疱疹疫苗是一種非活性減毒疫苗,建議在接受免疫抑制劑之前注射,可降低帶狀疱疹的發生率與罹病後相關併發症,但不適合於接受免疫抑制劑之後使用。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