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糖友如何實現「糖胖雙管齊下」?名醫游能俊揭逆轉糖尿病的新曙光

游能俊醫師表示,在糖尿病管理中,進入「減重停滯期」的患者,持續控制飲食,也容易因食量稍微增加,體重、血糖就隨之回彈。

游能俊醫師表示,在糖尿病管理中,進入「減重停滯期」的患者,持續控制飲食,也容易因食量稍微增加,體重、血糖就隨之回彈。

根據研究,有80%第二型糖尿病患伴隨體重過重及肥胖的狀況,陷入血糖、體重都控制不好的「糖胖症」惡性循環。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游能俊醫師表示:「對抗糖胖最大的挫折感來自不斷地高血糖又復胖,但這兩項風險因子是滋長許多慢性疾病的源頭,病患一定要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建立自信,帶著好的武器,逐步回歸肥胖前的健康生活型態。」

醫揭「糖胖惡性循環」原因 了解糖、胖定義正確減重

游能俊醫師說明,糖尿病與胰島素分泌和敏感度有關,當血糖上升,身體就會增加胰島素的分泌量。此外,胰島素也能抑制脂肪分解,而肥胖意味著脂肪細胞過多,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胰島素被大量占用,使其無法有效調節血糖,進而形成「糖胖惡性循環」,可能從最初的胰島素阻抗發展至糖尿病前期,最終演變成糖尿病。

「糖與胖的定義需重新被認識。」游醫師指出,肥胖不僅與糖尿病息息相關,還可能導致脂肪肝、三高、關節損傷等健康問題。而「胖」不等於體重過重,有人BMI高,但大部分是肌肉,屬「健康型壯碩」;有人BMI達標仍出現血糖異常。

「這些情況」出現要警覺!糖尿病控制走向雙管齊下 新型腸泌素成治療新利器

同為過來人的游能俊醫師分享,曾經的他連走在平緩的步道上都氣喘呼呼、臉色發白,驚覺體重已造成身體負擔,血糖也超標,因而決心改變。他也提醒民眾,如果稍微活動就感到吃力,或健檢報告顯示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標異常,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這時就應特別注意,以防健康問題持續惡化。

除了飲食控制和運動外,藥物治療也是對抗「糖胖症」的方式之一。游能俊醫師執業至今20年,也見證了糖尿病治療趨勢的轉變。他表示,過去常見用於體重控制的雞尾酒療法可能對心血管和肝腎帶來副作用,或為減重刻意使用甲狀腺素引起甲狀腺亢進,都有安全疑慮。而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新型腸泌素藥物,利用腸道分泌的荷爾蒙抑制食慾及調控血糖,同時也證實不影響心臟和腎臟功能,成為目前一大治療武器。

「新型腸泌素」配合飲食雙管齊下 有效改善血糖控體重

游能俊醫師表示,在糖尿病管理中,進入「減重停滯期」的患者,持續控制飲食,也容易因食量稍微增加,體重、血糖就隨之回彈。而新型腸泌素能夠顯著改善血糖和管理體重,不少患者用藥後,成功減重的同時也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5.7%以下,接近正常的血糖值。目前已有研究證實,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HbA1C)在新型腸泌素治療後接近正常值,過重或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可以減輕超過至少一成體重等,為必須與血糖、體重長期抗戰的病患,帶來新曙光。

游能俊醫師解釋,藥物的原理本身就是減少食慾、延長胃排空時間,若吃得太多、胃部感到不適,其實是身體在提醒「不要過量進食」,因此用藥過程中要配合飲食調整雙管齊下,將食量控制在原來的七成甚至一半,少吃高油高糖的食物。為防止減重期間的肌肉流失,游醫師也推薦「133低醣飲食法」,增加蔬菜和蛋白質攝入,以維持肌肉量、預防肌少症和復胖。

醫:及早控糖有「餘蔭效應」 推「醫病共享決策」找到最適方案

過去許多患者因「用藥傷身」的觀念而對藥物有所顧忌,導致延誤治療,游醫師指出,在現今法規監管下,藥物的安全性也是一大重要考量。其中,腸泌素藥物使用已日益成熟,預計將成為可長期應用的治療方式,隨著醫藥科技發展,未來也將出現更多不同類型及功效的藥物,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游醫師強調,糖尿病患者若能在早期積極控制血糖,可帶來「餘蔭效應」(legacy effect),治療效益可長期延續,且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總體死亡率都低於未控制血糖的患者。此外,目前的研究及臨床經驗均顯示,糖尿病患者若能降低體重和體脂肪,與不減重者相比,用藥量較少,甚至可階段性減藥,因此呼籲糖尿病患者應儘早減重,最好在糖尿病前期就介入處理,改善血糖問題。

「我很佩服有勇氣減重並維持體態的患者,經歷這段時間的磨練和不適,付出許多努力,人生還有什麼難得倒你。」游醫師也指出,如今醫師傾向讓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的病況和治療選項,患者可以與醫療團隊積極討論,實現醫病共享決策,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及早重獲健康生活。

本衛教文章由台灣禮來共同推動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