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忽關節警訊竟在兩年內面臨失能危機 醫:勿因疫情中斷乾癬治療

乾癬性關節炎雖無法根治,可透過正確的治療方式達到控制。

乾癬合併關節症狀別大意 嚴重程度不亞於類風濕性關節炎

乾癬不只是皮膚病,更是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體內隨著免疫系統異常會持續產生發炎反應,不僅造成皮膚搔癢、脫屑及斑塊病癥,還有約兩到三成病友合併出現關節炎症狀。若患者發現周邊關節疼痛紅腫,下背疼痛、香腸指(趾)、接骨點炎等問題時,應懷疑是乾癬性關節炎在作祟。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瑋昇醫師說明:「乾癬性關節炎的關節侵犯不亞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放任關節損傷恐造成失能危機。

陳瑋昇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長期困擾於手腕腫痛的乾癬病友,就診前兩年手腕關節活動越發困難,但卻未曾想過關節症狀與乾癬有關。出現疼痛時也僅自行服用止痛藥而未接受正規治療,直至手腕完全無法彎曲才緊急就醫,卻為時已晚,手腕關節已經變形失能。陳瑋昇醫師提醒,乾癬性關節炎可造成無法回復的關節損傷,及早並規則治療才是面對疾病的最佳解方。

生物製劑精準抑制發炎源頭 有效緩解這「六大困擾」

乾癬性關節炎雖無法根治,可透過正確的治療方式達到控制。近年新型治療武器-生物製劑的問市,其治療原理是以定向導彈般精確瞄準異常免疫分子的方式阻斷發炎訊號,有效改善皮膚症狀與關節破壞並減少關節變形的機率。

目前發展多種不同機轉的生物製劑,國內健保給付乾癬性關節炎一線治療種類包含TNF-α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IL-17抑制劑、JAK抑制劑, 未來有IL-23抑制劑等。根據美國與歐洲風濕病醫學會治療指引提供不同病症相對應的用藥建議1,可依據乾癬性關節炎常見六大症狀(指甲與皮膚乾癬、周邊關節炎、接骨點炎、香腸指/趾與中軸症狀)使用合適的生物製劑。

▲臺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陳瑋昇醫師

當出現下背疼痛、活動受限等中軸症狀時IL-17抑制劑與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可快速且持續改善症狀;合併指甲及皮膚嚴重乾癬,IL-17抑制劑或IL-23療效顯著;周邊關節炎、接骨點炎與香腸指/趾則各種生物製劑的早期介入皆有改善的證據。陳瑋昇醫師也提醒,皮膚乾癬與關節炎的症狀皆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引起,在治療上千萬別輕忽,呼籲病友依據個人疾病狀況與醫師溝通評估使用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

施打疫苗+規律治療 防疫防惡化

近來國內疫情爆發, 新冠肺炎讓所有人憂心忡忡,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也擔心受到感染。陳瑋昇醫師表示,病友在疾病穩定的狀況下是建議施打疫苗的,根據目前國內風濕病醫學會指引說明施打疫苗是利大於弊,配合政府登記程序及早增強自身防護力才是防疫原則。此外,陳瑋昇醫師也提醒,疫苗接種雖不影響生物製劑的使用,但部分治療藥物仍需做調整使用,建議患者在安排疫苗施打前與主治醫師溝通討論,才能達到疾病的控制與疫苗效果的最大化。

參考資料:

1. Gossec L, et al. EULAR 2019, Madrid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TW2108121311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