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治療晚一步!孩子發展異常恐是SMA 專家籲盡快就醫

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部主治醫師陳錫洲醫師呼籲及早發現SMA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部主治醫師陳錫洲醫師呼籲及早發現SMA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一種罕見的神經肌肉疾病,發病率約為每一萬人中就有一人罹患,目前台灣約有400位患者。SMA的特點為運動神經元逐漸退化,導致肌肉無力甚至萎縮,影響翻身、行走、吞嚥甚至呼吸功能。其症狀發展具有極高的異質性,有些寶寶在出生後不久即出現明顯癱軟情形,有些則直到青少年期才被診斷出來,易因症狀不明顯而延誤治療。

多型態症狀 需提高警覺

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部主治醫師陳錫洲醫師指出,SMA可分為不同類型,依發病年齡與症狀表現而異,常見初期症狀包括肌肉張力不足(低張力)、運動發展遲緩、容易跌倒、無法翻身、行走困難等。若家長發現孩子與同齡兒童相比,在運動發展明顯落後或出現退步現象,如無法完成原本能做到的動作,應儘速就醫,尋求小兒神經科專科醫師進一步評估。

「孩子應隨年齡漸進而成長進步,若動作停滯甚至倒退,務必要提高警覺。」陳錫洲醫師強調,尤其是被歸類為發展遲緩的兒童,若未經過精確診斷,僅接受一般早療介入,恐將錯失早期治療的最佳契機。

三類療法 對症使用、評估選擇

目前台灣已有三種經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並納入健保的治療選擇,涵蓋每日口服藥物、脊髓注射(背針),以及一次性基因治療,臨床上可依照患者年齡、病程進展及個別狀況進行評估,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不同藥物有其使用年齡、發病時程與健保給付條件的差異,陳錫洲醫師說明,醫師會依據規範提供治療建議,協助病友與家屬進行完整了解與謹慎評估,共同做出最合適的決定。

錯過時間、神經難以復原 觀望可能是最大風險

由於SMA為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一旦運動神經元受損,便難以恢復。因此「時間」是治療的關鍵,延遲治療可能導致不可逆的功能喪失。陳錫洲醫師以診間個案為例指出,有位病友在早期出現跌倒頻率增加、從坐姿站起困難等情況,在接受每日的藥物治療約半年後,不僅步態明顯改善,六分鐘步行距離亦增加,甚至能與家人一同出國旅行,生活品質顯著提升。陳錫洲醫師表示「我們從不承諾進步幅度,但只要能延緩退化、穩定現況,就是治療的最大意義。」

建議納入新生兒篩檢 把握治療的黃金期

隨著SMA治療工具日益進步,許多研究已證實早期介入對延緩病程、維持運動功能具有顯著效果。陳錫洲醫師提醒,許多國際研究都建議將SMA納入新生兒篩檢項目,以利於在症狀尚未明顯前即啟動治療。目前國內篩檢率仍偏低,未來應積極推動相關政策,幫助更多病友爭取與時間賽跑的機會。

陳錫洲醫師呼籲,若孩子在運動能力、肌肉力量或呼吸功能方面出現異常,家長應儘早就醫諮詢,並與專業醫療團隊攜手合作,把握關鍵黃金期,爭取最完整的照護與治療。「每一步早一點,孩子的未來就多一分可能。」

M-TW-00007166
本衛教訊息由羅氏大藥廠協助提供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