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餵奶就吐? 當心「肥厚性幽門狹窄」悄悄上門

「幽門」是胃的出口,奶水在胃中初步消化後需經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再繼續消化。若幽門的肌肉層肥厚,就會造成通道狹窄、奶水堆積,進而嘔吐。

曾有一名剛滿月的嬰兒,常常一餵奶就吐出來,家人一開始以為是普通溢奶,不以為意,但小嬰兒越吐越頻繁,越吐越厲害,體重也沒有再增加。擔心的家人們趕緊帶孩子到急診就醫,經診察後發現孩子已出現脫水和電解質失衡情況,超音波發現有「肥厚性幽門狹窄」。經手術妥善治療後,孩子終於不再吐了,高興地大口吃奶。

嘔吐、嗜睡、上腹腫塊 肥厚性幽門狹窄症狀需注意

「幽門」是胃的出口,奶水在胃中初步消化後需經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再繼續消化。若幽門的肌肉層肥厚,就會造成通道狹窄、奶水堆積,進而嘔吐。而幽門肥厚的過程是漸進性的,初期時症狀不明顯,不易診斷,因此寶寶就醫後檢查常已因攝取量不足導致脫水、體重減輕和電解質失衡,進而出現嗜睡現象。

肥厚性幽門狹窄典型症狀為餵食後出現「噴射性非膽汁性嘔吐」,因奶水尚未進入到有膽汁參與消化的十二指腸,故嘔吐物多不帶有綠色的膽汁,但若長期嘔吐導致胃和食道黏膜受損,嘔吐物可能帶有血絲。另外,觸摸寶寶上腹部有時可感受到胃蠕動和橄欖樣的腫塊。

此外,部分寶寶可能會出現黃疸,因營養攝取不足導致肝臟中的葡萄醣醛酸轉移酶(glucuronyl transferase)活性下降,進而使非結合性膽紅素增加有關,經手術治療後症狀可改善。

手術及時處理 目前觀察無術後長期後遺症

如確診為肥厚性幽門狹窄,醫師常以「幽門肌切開術(pyloromyotomy)」治療,在幽門肌肉處做一個縱向的切口,經多年來的臨床經驗已被證實為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僅極少數合併出血、感染和腸穿孔情形,必要時即需再次手術。但醫師也強調,目前無研究顯示在手術成功後會有任何長期後遺症。

術後一週觀察期 出院後仍大量嘔吐應儘速回診

近期研究指出,術後視寶寶需求自由餵食是安全且有助復原的,父母不必過於擔心,而術後幾日內仍可能會出現嘔吐情形,一般建議在術後一周內先觀察,不需再做額外檢查。

當寶寶開始能接受足夠的餵食量,且不再需要靜脈輸液時,即可安排出院。但若出院後出現大量嘔吐或活動力明顯下降時,父母仍需注意及早帶寶寶回診,醫師提醒,寶寶沒辦法表達自己哪裡不舒服,因此父母需更注意其狀況,如有異常應及時尋求醫師診斷。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