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雲林農博碳匯林場 從心領會有機環保價值
地球暖化導致氣候劇烈變遷,近來北半球受「北極震盪」影響,寒流一波接著一波報到。歐洲、北美與中國都遭遇嚴重的暴風雪,多處氣溫降至零下40度以下。南半球則頻受受熱量襲擊,氣溫飆破40度,一個地球冰火兩重天,氣溫竟相差近百度,對地球生態與人類生存環境造成莫大浩劫,節能減碳救地球的呼聲甚囂塵上,各國政府不斷尋求未雨綢繆降低二氧化碳的良策 ,愛惜呵護我們賴以安生立命的環境,更是每一個人責無旁貸的責任。
 
走入農博  碳匯林場沉澱心靈
在雲林登場的雲林農業博覽會,偌大的園區中,佇立著一座以低碳質樸的孟宗竹為建構主體的展館。在挑高中空的展場中,地面鋪設的柳杉小徑木,散發著清新的天然幽香,置身其中體驗人與自然和諧永續的內涵,這就是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及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巧思設計、象徵人與自然共榮共存的「碳匯林場」主題館。在主題館中,民眾可體悟減碳救地球的迫切性,與認識農林業為碳匯之貢獻,並學習如何從生活中具體落實節碳之法。
 
「碳匯林場」主題館與整個農博基地的自然環境結合,自然融入林間與人工濕地。這樣友善的環境,開館至今,陸續吸引許多紅嘴黑鵯、紅冠水雞及鴨群優遊自在的穿梭於生機蓬勃的苗圃與菜園,悠揚悅耳的蟲鳥鳴叫,令參訪的遊客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碳匯林場」展館從「碳匯」與回復「碳循環平衡」尋求解決方式。以「碳吸存╱碳保存」作為展館的行動面向,強調應以永續生態、健康生活與和諧生產的價值觀,積極地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下受傷的大地。因此,慈心基金會設計規劃了「驚碳號」、「綠巨人」、「農匯碳」、「心行動」四區,呈現我們生存世界的危機、環境永續發展的解決之道,以及從心出發的具體行動。
 
有機農法  積極「碳匯」友善大地

根據聯合國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報告,「農業是當前具有很大緩解氣候變遷能力和潛力的重要陸地生態系統,若能透過適宜的農業生產行為,將有效的增加農地土壤的碳儲存量」,這也說明了農匯碳的價值及對永續環境深遠的影響。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有機農業是一種相當積極的碳匯行為。一般認為,海洋、土壤與森林是地球上主要的碳匯。碳匯林場主題館中,特別規劃了「農匯碳」展區,規劃營造迷你有機菜園、土壤匯碳、堆肥及生物碳爐的展示,傳遞出土壤儲存碳的概念,並藉由採用有機農耕,進一步提升土壤的碳匯能力。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進一步說明,農田生態系統固碳的關鍵,不在植物而是土壤。有機耕作強調土壤管理,作物殘體製成堆肥施入土壤可增加有機質,讓碳再回到大地,是積極的固碳方式。相較於慣行農法,有機農耕不使用化肥、農藥,且強調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不濫墾林地、不任意焚燒作物殘體的理念,有助於減低農業生產過程,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所以有機農業是一種十分積極的「碳匯」。

負責雲林農業博覽會基地的規劃設計的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在基地內還規畫了人工濕地,引進了居民的生活汙水及農業回歸水,透過地形與植物的吸附淨化,可處理12,000人的生活汙水,成為虎尾高鐵站的水資源淨化中心。經過一年多的營造,出現了高蹺鴴、小鷺鷈、彩鷸、紅冠水雞等小動物。蘇慕容強調,濕地透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如藻類),與大氣圈進行碳的交換。濕地面積僅陸地的6%,卻儲存了地球20%的碳。濕地若遭破壞,將會釋出巨量的碳元素,加劇全球暖化的效應。目前全球濕地儲存約7,710億噸的溫室氣體,佔地球總碳量的五分之一。「碳匯林場」正佇立於農博人工濕地的前方,完整保留原基地的樹木,自然地融入林間與人工濕地的環境中,象徵與自然共榮共存的慈心精神。

慈心 教育農場 身體力行推廣環保志業
在瞭解農匯碳的概念後,實地走訪教育農場,深入體會農匯碳概念落實於有機農場的運作成果,感受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有善環境,為下一代開展無限生機。農場刻意營造多樣性的面貌,不僅進行實驗性農作栽培,也闢建水塘、濕地與堆肥專區。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指出,農場多元化的運作模式,充份展現生產、生態、生活及生命四生的概念。農場以實踐慈心不殺、互助合作、回歸循環、節約能源與養生健康五項推動原則與策略,從教育著眼於有機農業的價值與未來的發展前景。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自1997年 成立以來,本著「人與自然環境是彼此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以及「對的事情就要堅持下去」的理念,在臺灣致力於環境保護的相關議題,不但推廣有機農業, 並陸續推動「種樹護地球」、「水源地淨源計畫」、「校園蔬食」、「國家公園有機轉作」、「綠色保育」等專案,期許透由一群具有相同理念的人,從自己生活實 踐的改變做起,進而擴大影響社會大眾,一同關心環境與關愛大地,為後世子孫留下一片淨土。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