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特殊需求的孩子,性教育更是不可或缺。他們往往因為行為或發展上的特質,需要更具體、個性化的指導。

對於特殊需求的孩子,性教育更是不可或缺。他們往往因為行為或發展上的特質,需要更具體、個性化的指導。

日前馬六甲一所中學驚傳輪奸案,震撼全國。受害者為年僅15歲的中三女生,施暴者則是同校的4名中五男生。事件不僅暴露校園安全監督的漏洞,也再次喚醒社會對“性教育”的深層反思。我們的孩子,究竟瞭解什麼是“性”、什麼是“尊重”嗎?

談及性教育,一個被忽視的群體是特殊兒童。智力或發展障礙的孩子常缺乏分辨能力,對“身體界限”的概念模糊,也更容易成為性暴力的受害者或誤觸法網的施害者。若特殊兒沒有接受這類教育,他們可能因誤解行為界限而受害,或因模仿成人行為而觸法,最終造成雙重傷害。

特殊兒也需性教育 父母應正向說明

當特殊兒童(如自閉症或過動症孩子)進入青春期時,父母不應回避或壓抑與“性”有關的話題,而應以正向、同理且有系統的方式引導,説明孩子在探索自我與建立人際關係的過程中,學會自我保護、尊重他人,並正確認識身體與情感的界限。

“特殊兒是指身心發展或學習上,與一般兒童有顯著差異,需要額外支援或特殊教育服務的孩子。這些兒童可能在認知、情緒、行為、身體或感官功能上有極大的挑戰,常見範疇包括智慧發展差異、自閉、學習障礙、感官障礙、行為障礙或情緒障礙,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簡稱過動症)等,因此給予性教育更是難上加難。

無論是普通孩童或特殊兒都需要性教育,性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孩童學會如何懂得保護自己及不侵犯他人。兒童性教育應該自出生便逐步開始,這樣能夠幫助孩子在自然的成長過程中,對身體與性相關的話題減少尷尬與羞恥感。家長的心態在這個過程中至關重要,若家長能以開放、正向的態度來面對,孩子便更容易建立健康的觀念。

教育引導 助過動兒自控

對於特殊需求的孩子,性教育更是不可或缺。他們往往因為行為或發展上的特質,需要更具體、個性化的指導。例如,他們可能展現出獨特的個性與學習風格,對社交互動或情感概念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在成熟度或理解能力上與同齡人存在差距,甚至可能缺乏語言或情感表達的能力。對於有過動症的孩子來說,衝動性行為更需要透過教育與引導來幫助他們自我控制。

因此,對特殊兒童的性教育,不僅是提供知識,更是幫助他們在行為、社交與情感發展中獲得適切的支援,讓他們能在成長過程中更好地保護自己並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父母的正確的性觀念極為重要,父母的性觀念必須認為性愛是一種可聊的話題,而不是不可觸及的課題,只因很多的父母對於性課題都避而不談。

50%殘障兒遭性虐

根據大馬兒童性虐待調查報告,約有15%至20%的兒童曾遭受性虐待(至少10%的兒童受到影響)。國際資料顯示,殘障兒童遭受性虐待的比例甚至高達50%。這意味著特殊兒童在性教育上的需求更為迫切,不僅是為了讓他們獲得性知識,更是為了幫助他們具備自我保護能力,避免成為受害者,並能在成長過程中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

對於特殊兒童而言,性教育的方式需要更加具體化與系統化,才能説明他們真正理解與吸收相關知識。醫生通常會建議家長與教育者採用簡單、明確、直接且容易理解的語言來進行教導,避免抽象或過於複雜的表達,讓孩子能清楚掌握核心概念。

在教學方法上,視覺輔助工具往往能發揮很大作用,例如圖表、圖片、短視頻或教學娃娃,這些具象的媒介能協助特殊兒童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可見、可感知的內容,提升學習效果。同時,性教育不應僅限於零散的對話,而是需要針對特定的主題,以系統化的方式逐步進行,涵蓋身體自主權、好與壞的觸碰、情感表達、以及如何在社交中保護自己等內容。

別用身體暱稱教自閉兒

每個特殊兒的理解能力都有差異,因此,性教育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舉例,自閉兒在面對性侵時並不懂得如何表達自我,所以,教育工作者或父母在給予自閉兒性教育時,身體器官不能用暱稱,如勿用‘鳥鳥’取代陰莖,有時也需要繪圖指出身體各種正確名稱,特別是男女性器官。此外,特殊兒童往往會接觸許多不同的照護者與治療師,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潛在風險。

用娃娃引導孩子認識身體部位

在教學工具上,視覺輔助能大大提升理解效果,例如圖表、圖片、短視頻或娃娃示範,都能説明孩子更直觀地分辨哪些行為或觸碰是適當的。在給予孩童性教育時,我會建議父母用娃娃公仔為孩童解釋身體各器官稱呼。

同時,教育應該有明確的主題,並以系統化的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建立孩子對身體自主權的概念。父母也可使用角色扮演,以教會孩童與陌生人保持一定安全範圍,一旦發生性侵事件,孩童需知道如何第一時間如何應對。

面對性侵害的風險,特殊兒童需要透過性教育來培養自我保護能力,同時也要避免因為誤解而成為無意間的加害者。首先,必須讓孩子理解為什麼許多受害者往往選擇不說出來。

誤把傷害當關愛

當孩子誤以為一些不恰當的小動作是正常的、把施害行為當成‘愛的表現’、願意配合是為了獲得小禮物,或是把事件視為‘小秘密’和‘尊敬長輩’的方式時,他們可能會錯誤地接受並保持沉默。

另一方面,即便孩子覺得不對,他們仍可能因為害怕被傷害、感到羞恥、害怕失去愛或擔心遭受責怪而不敢開口;有的孩子甚至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或害怕舉報的後果,而選擇隱忍。

因此,預防教育至關重要。特殊兒童需要明確理解什麼是不恰當的‘小動作’、什麼是不安全的‘社交距離’、哪些帶有企圖的問候語可能隱含危險。他們必須學會辨識陌生人,並理解‘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性別’都可能涉及性侵害風險。同時,在現今的環境下,孩子也要掌握使用社交媒體的基本安全規範,避免落入線上誘騙的陷阱。

遇不當行為要喊停

除了知識,孩子還必須學會正確的反應方式。當遇到不當行為時,要能保持冷靜,絕不能沉默,應立即大聲叫喊,並嚴厲地說出‘STOP!’來表達拒絕,隨後迅速離開現場並尋求幫助。孩子也要明白必須立刻舉報,並且避免再與加害者單獨相處。家長則需持續瞭解孩子的網路使用狀況,並透過角色扮演和模擬情景,讓孩子在實際演練中強化自我保護的技能。

透過這樣的知識、態度與實踐結合,特殊兒童才能在成長過程中具備清晰的界限感與自我防護力,既能避免成為受害者,也能避免因誤解而成為無意間的加害者。

畫出社交關係圈 得出誰能靠多近

此外,透過社交規範的講解、社會故事的引導,以及角色扮演和模擬情景的練習,孩子能更貼近真實生活地學習如何應對。教育過程中應鼓勵孩子提問與討論,讓他們在參與中加深印象。同時,學習也應該設計得有趣,並以分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再透過不斷的重複講解與練習來鞏固記憶。

其中,‘社交關係圈’(Circle of Relationship)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工具,它能幫助特殊兒童區分不同層級的人際關係,例如家人、朋友、老師、陌生人,並理解在不同的關係中,觸碰的範圍與方式也應有所不同。這樣的方式能讓孩子更清楚地界定邊界,並學會保護自己。

沒有性衝動?智力低就不侵犯人?

在特殊兒童的性教育中,家長往往會因為對‘性’的誤解而犯錯。許多家長將性視為骯髒、色情的事物,或僅僅把性理解為一種生理需求與本能,而忽略了性同時包含情感交流與責任。事實上,除了瞭解性愛的重要性之外,孩子也需要被教育如何在性愛後承擔責任,並學會面對與處理相關的人際關係。

此外,社會上對特殊兒童也存在一些迷思,導致家長忽視了性教育的重要性。例如,有人認為特殊兒童沒有性衝動、沒有理解性的能力,或因智力不足而不會侵犯他人。更有家長擔心孩子一旦接觸到性知識,就會立刻付諸行動,反而避免相關的教育。但事實恰恰相反,缺乏正確知識的孩子更容易陷入誤解與危險之中。

因此,在父母給予性教育孩童前,或需要得到性教育工作者或兒科醫生的培訓,從而以自然、開放的態度來談論性相關話題,將性教育視為生活教育的一部分。

以適當方式轉移性衝動

當特殊兒童進入青春期時,常會面臨比一般孩子更多的挑戰與困擾。首先,隨著性發育的進展,身體會出現明顯的變化,例如男孩可能因為勃起而感到不安或尷尬。這時,家長需要以安慰和解釋的方式,讓孩子明白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同時,也要教導他們如何避免過度刺激,例如避免穿緊身衣物或接觸強烈的視覺刺激,並透過恰當的動作或離開現場來自我冷靜。

手淫則是青春期中另一個敏感卻必須面對的議題。家長應該坦然接受,理解這是一種預期中的行為,並避免責怪或粗暴制止。重要的是引導孩子認識手淫並不會‘傷身’,而是一種探索自我身體的過程。

父母需要同理心,説明孩子以適當方式轉移性衝動,例如留意是否有外在刺激因素(如緊身內褲、色情資訊、甚至性侵犯經歷),並引導他們將注意力轉移,如增加身體活動與家務參與(本體覺活動)、鼓勵朋友陪伴(社交轉移)、或透過戶外運動消耗體力(環境轉移)。同時,要教育孩子保護隱私、尊重他人、珍惜自己的生殖器官,並理解在適當的時間與場合滿足需求才是合理的。

尊重他人界線 別讓衝動成為傷害

在性行為的教育上,父母應避免將它神秘化或色情化,而是自然地說明性行為的意義,即它與基因傳承、伴侶關係及責任有關。同時要強調性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並灌輸自我保護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特殊兒童(如過動兒)可能因衝動或誤解而出現侵犯他人的行為。他們可能因為曾經被性侵犯、對異性身體的好奇、渴望引起注意或想要逃避學習情境而做出不當舉動。這時,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確教導他們尊重他人的隱私,遵守適當的社交禮節,並區分什麼是恰當的身體接觸。

性教育內容太簡化 需求被忽視

現階段學校提供的性教育,對特殊兒童而言仍然是不足夠的。許多課程內容過於簡化或泛泛而談,未能針對特殊兒童的需求做出調整,也缺乏醫療與家庭的支持。理想的性教育應由學校主辦,並邀請父母一同參與,結合有經驗的兒科醫生、性侵防範工作者、心理學家、律師以及職能治療師,共同設計與執行課程,讓孩子能在多方的協作下獲得全面性的指導。

然而,放眼目前的社會與醫療體系,對特殊兒童的性教育支持仍顯不足。社會上甚至存在許多關於性的迷思與禁忌,特別是來自宗教或地方領袖的觀念,往往導致性教育在推廣過程中受限。

加強跨部門合作

為了補足這些不足,醫生建議應加強跨部門合作,由衛生部派遣醫生到學校講課,教育部在學前階段就納入適齡性教育,通訊與媒體部門則需提供正確且健康的媒體內容,避免錯誤資訊充斥。同時,父母也應透過課程學習,提升自身的性教育知識與引導能力。

只有當醫療、家庭與學校三方面緊密合作,並且社會政策與資源全面到位,特殊兒童的性教育才能真正落實,幫助他們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獲得保護、尊重與健康的人際互動能力。

(文章授權提供/馬來西亞醫識力)
原文請見:《醫識力》https://easily.sinchew.com.my/node/6345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