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長不高的疑慮 掌握生長黃金期與正確醫療資訊

破解孩子長不高的疑慮,掌握生長黃金期與正確醫療資訊。

破解孩子長不高的疑慮,掌握生長黃金期與正確醫療資訊。

父母愈來愈重視「孩子長得高不高」,因為很重視,也就更容易焦慮!但孩子的身高成長牽涉多重因素,而每一個因素都可能是影響的關鍵,並非都要打生長激素。

「孩子一年才長兩公分,會不會生病了?」「同學都長高了,我家小孩還停在原地,是不是有問題?」這些問題可說是小兒內分泌門診中最常聽見的家長焦慮。事實上,孩子的身高成長牽涉多重因素,從遺傳、營養、荷爾蒙到作息,每一項都可能成為影響終身高的關鍵。而其中,最被誤解也最關鍵的主題之一,就是「生長激素」的臨床治療評估與使用。

矮小≠生病.但有些情況應提高警覺

孩子身高是否正常,首先要依據標準生長曲線判斷。當孩子的身高低於同齡、同性別、同族群的第三百分位,或是每年長高不足四公分,需考慮有生長遲緩現象。臨床上,身材矮小有許多常見原因,主要可分為兩大類:

生理性矮小

如家族性矮小(父母也不高)、體質性青春期延遲(第二性徵發育時間較晚,長大後成人身高仍能追上)。

病理性矮小

如生長激素缺乏症、甲狀腺功能低下、染色體異常(如透納氏症)、慢性疾病、營養不良、骨骼發育異常等。

這些原因中,少數確實需要醫療介入,但許多家長因不了解而錯過黃金治療期,讓孩子失去了補救機會。

骨齡6~12歲是治療與介入的黃金期

骨齡是骨骼發育的成熟度,與實際年齡可能不一致。臨床上觀察到,骨齡在6~12歲之間,是治療與介入的黃金時間。若能在此階段發現問題並進行評估,即使孩子目前身高不理想,仍有相當空間可以追上。

醫療院所通常會安排一系列評估,讓醫師判斷孩子是否屬於正常發展中的個體差異,還是需要進一步治療的情形。

生長激素使用得當才能真正幫助孩子

生長激素是一種由腦下垂體分泌的自然荷爾蒙,若孩子因各種原因導致分泌不足,則會影響其正常的身高發育。經由醫師診斷為生長激素適應症之對象時,補充生長激素可有效提升生長速率,幫助孩子追上同齡人的身高。

藥物使用須由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評估,符合條件後才可申請健保給付。整個生長激素治療過程中,需定期接受專科醫師追蹤。醫師會根據孩子的成長曲線、治療反應與副作用評估,調整劑量與療程時間。

生活作息同樣具關鍵影響力.三大基礎助力成長

除了醫療治療,三大生活習慣也對孩子長高扮演關鍵角色:

.營養:攝取足夠蛋白質與鈣質是骨骼發育的重要條件,但要避免過度補充導致肥胖。

.運動:每天至少30分鐘的運動,如跳繩、跑步或游泳,有助於刺激骨骼生長與激素分泌。

.睡眠:晚上10點前就寢、維持8~9小時高品質睡眠,有助於夜間成長激素自然釋放。

這些基本功的累積,對成長的助益遠遠超乎想像。

成長不能等.及早就醫才能把握機會

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打針,也不是每個矮小都代表有病。但如果一年長不滿4公分、或身高落在同齡族群的最下層,家長應儘早帶孩子到小兒內分泌專科進行評估。

愈早發現、愈早處理,就愈有可能在骨齡尚未成熟前,幫助孩子補足成長的空間。孩子的身高不只是外表,更關乎自信與未來。只要掌握黃金時間,配合醫療與生活作息的調整,每個孩子都能朝向自己的最佳高度成長。

【三總婦幼天地】長不高就要打生長激素嗎?破解孩子長不高的疑慮,掌握生長黃金期與正確醫療資訊,是父母最重要的課題!

文╱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任林建銘

※原文刊載於2028年10月號《媽媽寶寶》。

※原文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34783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