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已連續15年高居國人第二大死因,平均每23分鐘就有1人因此喪命。其中,心臟衰竭不僅發作時間難以預測,更會導致患者頻繁出入醫院,造成醫療量能緊繃、照護者及患者生活品質受衝擊。醫師提醒,心臟衰竭並非單純老化或疲勞所致,且帶來的影響牽動全身,高風險族群若出現喘、下肢水腫、疲累等警訊,應立即就醫,避免錯失治療時機。
症狀易被誤認 老化、疲勞背後恐是心臟衰竭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謝宜璋教授指出,心臟衰竭初期常見「喘、下肢水腫、疲累」等症狀,導致患者常誤以為只是壓力大或生活作息不佳所致。事實上,這是因心臟功能不佳、收縮能力不足,導致腦部血液供應量減少,而造成疲憊。若病情加重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甚至需坐著才能呼吸的情況;若右心衰竭時,也會出現下肢水腫的症狀。此外,急性心臟衰竭患者也可能合併心律不整,若同時具備三高、抽菸、肥胖或家族病史,更應提高警覺。
「對心臟科而言,心臟衰竭幾乎就像是癌症。」謝宜璋指出,每次惡化與住院都會使心臟功能下降,死亡率也隨之上升。此外,研究也顯示,急性心臟衰竭的患者出院一年內死亡率約百分之十六,五年死亡率更高達五成,與癌症相當。因此,治療不僅需針對心臟本身,更要積極管理共病,並及早介入。
心臟移植難等待!患者恐因疾病發作反覆住院陷惡性循環
末期心臟衰竭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有:心臟移植及左心室輔助器(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然而,台灣移植資源有限,平均每年僅有60~80顆心臟可供移植,卻有逾350人等待。
等待心臟移植過程中,約有半數患者會再次因心衰竭住院,且每一次的住院,都將導致體內器官再次受到影響。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陳益祥指出:「心臟移植需要緣分,即使有心臟,不代表能順利移植。」由於移植資源有限,因此受贈者的身體條件、接受移植後的預後表現,也都將影響移植排序的考量。
然而,心臟衰竭的患者,若等待期間出現腎臟、肝臟等其他器官衰竭,患者可能因此失去移植資格,陷入反覆惡化、住院與治療受限的惡性循環。
左心室輔助器成新希望 存活率媲美心臟移植
近年來,左心室輔助器(LVAD)已成為末期心衰竭的重要治療選擇。陳益祥表示:「使用左心室輔助器(LVAD)的患者存活率已與心臟移植相當。」臨床數據顯示,心臟移植患者十年存活率約五成,而使用左心室輔助器(LVAD)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達八成。
有些年輕患者也選擇以左心室輔助器(LVAD)取代移植,以避免長期抗排斥藥對腎臟的永久傷害。此外,左心室輔助器(LVAD)也可作為患者等待移植期間的保護傘,不僅能減少患者因心臟衰竭發作導致的再入院次數,更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對於年紀較大或不適合移植的患者,左心室輔助器(LVAD)已是患者改善生活品質與延長壽命的希望。
謝宜璋補充說明,過去常見病人半夜必須坐起來呼吸,甚至只能直立或坐著睡。此時,左心室輔助器(LVAD)往往能成為過渡或長期的治療方案,改善呼吸困境與生活品質,甚至有患者在使用後病情好轉,不再需要進行心臟移植。
陳益祥表示,國外也曾聽聞過,心臟衰竭的患者在使用左心室輔助器(LVAD)後,心臟功能逐漸恢復,甚至有機會取下儀器。然而,心衰竭病程變化快速,若拖到出現頻繁再住院或藥物需求急遽增加,往往代表身體其他器官功能也已受損,不僅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更可能失去獲得移植的機會。
陳益祥強調,心衰竭病程變化快,若拖延到反覆住院或藥物需求急遽增加,常代表其他器官已受損,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因此建議患者與家屬應及早與醫療團隊討論,在等待移植期間積極考慮左心室輔助器(LVAD)介入。
(文章授權提供/良醫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