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黃金治療期!SMA患者積極回診 結合運動功能評估追蹤助力生活改善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免疫暨基因疾病科郭育呈主任,呼籲及早接受運動功能評估。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免疫暨基因疾病科郭育呈主任,呼籲及早接受運動功能評估。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主要影響運動神經元,進而導致肌肉無力、行動困難。過去由於缺乏有效治療選項,許多患者對回診及積極治療較不積極,然而,隨著健保擴大給付新一代SMA藥物,臨床也觀察到病患就醫行為出現明顯轉變。

「現在有藥物治療以後,病人的力量退化不但減緩,甚至有機會改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免疫暨基因疾病科主任郭育呈指出,越來越多成人患者開始回診接受運動功能評估並申請治療,由此可見民眾對疾病的認知與積極度有顯著提升。

提前治療、改善生活 運動功能評估扮演關鍵角色

郭育呈主任分享,有些病人在接受藥物治療前無法自主翻身、起身,甚至連基本的坐姿都無法維持。但經過藥物介入及穩定治療後,有患者能從躺姿成功翻身,甚至從坐姿站起來,生活品質改善許多。郭育呈主任說明透過多項運動功能評估工具,像是MFM32(運動功能測量量表)、HFMSE(反映軀幹與下肢的活動能力)、RULM(上肢功能量表)等,協助確認患者用藥後的實際進展,並提供後續藥物續申請的重要依據。郭育呈主任表示,尤其SMA成人患者下肢活動普遍受限,因此透過手部動作如舉高手臂、抓握物品、從桌面移動物件等細節觀察,便可判斷肌力與功能是否改善。

此外,物理治療師也會配合錄影紀錄評估過程,作為送審健保給藥的重要佐證。郭育呈主任表示「這些評估也讓病患與家屬更具信心,看到實際的進步,有助於長期配合治療。」

治療並非立竿見影 病患需具備耐心與信心

SMA治療是一場長期戰,郭育呈主任提醒,治療藥物的效果不會立即顯現,往往需要數月的治療與穩定追蹤,患者與家屬務必耐心等待。臨床上不乏患者因不同年齡與疾病進展階段,對治療反應產生差異。郭育呈主任分享一位患者在開始治療後,原本站立需仰賴家屬協助、雙腳不穩的情況大幅改善,現在能自行站立,站立更穩定;上肢部分,從原本只能將手抬至30度,進步到可抬至肩膀高度,甚至能自行梳理頭髮,日常功能顯著提升。另一位年紀較大的患者雖未見明顯肌力恢復,但自從開始接受藥物治療後,觀察到了過往每隔一至兩年持續惡化的情形放緩,病情趨於穩定。郭育呈主任表示越早介入治療效果越佳的原則,尤其在年輕患者身上,站立穩定度與上肢肌力的改善更為明顯。

主動備齊資料、及早啟動治療 把握SMA治療黃金期

針對尚未就醫的潛在病友,郭育呈主任建議家屬應主動協助整理相關資料,如幼年起的就醫紀錄、神經傳導檢查結果,以及最關鍵的SMA基因診斷報告,「這些文件可幫助醫療團隊確認診斷,並加速健保藥物的申請流程,大幅縮短等待時間。」郭育呈主任指出,目前健保已給付多款針對SMA的藥物,成人患者只要符合條件可進行申請,各大醫學中心也都有完善的通報與評估機制。郭育呈主任強調,「治療越早開始,肌力改善幅度越大。尤其是尚有殘存運動功能者,更應把握黃金治療期,避免錯失重拾運動功能的機會。」

醫病合作打造長期照護網絡

郭育呈主任期盼能有更多便利、客觀的評估工具協助醫師判斷病情變化,也建議病人與家屬將回診視為長期健康的保障。郭育呈主任表示會根據每位患者的狀況安排3個月或半年回診,除了追蹤藥效,也能在診間即時提醒他們一些日常注意事項,像是如何避免撞傷、如何正確移位等,都是維持生活功能不可或缺的一環。郭育呈主任最後也呼籲,「請相信現在的醫療已經不同以往,只要病人願意回診並配合治療,未來是可以期待的。」

本衛教訊息由羅氏大藥廠協助提供
M-TW-00007217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