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10年首見布氏桿菌境外移入 疾管署:去過「這些」地區要注意

布氏桿菌病的潛伏期多為1至2個月,短者僅5天,長則可達5個月。常見症狀包括間歇性或不規則發燒、全身倦怠、盜汗、頭痛等。

布氏桿菌病的潛伏期多為1至2個月,短者僅5天,長則可達5個月。常見症狀包括間歇性或不規則發燒、全身倦怠、盜汗、頭痛等。

疾管署在12日公布一則消息,台灣相隔10年,再次出現布氏桿菌病的境外移入確診案例。這名病患是住在北部的50多歲男性,今年4月曾到新疆旅遊,旅途中去逛動物市集時接觸過羊和馬。

到了7月初,他開始出現發燒、發冷等不適,先是多次跑診所看病,但狀況沒有改善,還被檢查出肝指數偏高,於是轉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後來因為持續發燒,加上發現肝脾腫大,被安排住院治療。醫院的血液培養檢驗確認是布氏桿菌感染。經治療後,目前已經康復出院。

目前案例皆為境外移入 尚未出現本土病例

疾管署指出,個案的同住家人及同行旅伴目前均無疑似症狀。由於布氏桿菌屬第三級危險群(RG3)微生物,衛生單位也依規範,針對曾操作該菌株的實驗室人員,進行風險分級、健康監測與暴露後處置評估,確保不會發生進一步的感染傳播。

布氏桿菌病為全球性疾病,常見於東亞、中亞、中東、非洲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區。疾管署指出,台灣曾在2011年出現5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包括北非、馬來西亞與中國。自2012年將該病納入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後,至今累計僅2例境外移入,分別自印尼與中國傳入,尚未出現本土病例。

布氏桿菌為人畜共通傳染病 常由接觸傳染

疾管署表示,布氏桿菌病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常見的致病菌株包括:

  • 流產布氏桿菌(B. abortus)。
  • 馬爾他布氏桿菌(B. melitensis)。
  • 豬布氏桿菌(B. suis)。
  • 犬布氏桿菌(B. canis)。

這些細菌主要在動物間傳播,宿主包含牛、羊、豬、狗等。人類感染通常源自直接或間接接觸帶菌動物。

人類可能因皮膚傷口或黏膜接觸到受感染動物的組織、血液、尿液而感染,也可能食用被布氏桿菌污染的食物或製品,例如未經滅菌的生乳或乳酪。此外,疾管署提醒,實驗室人員、屠宰場或畜牧業工作者,若吸入含病原菌的空氣,也有感染風險。

布氏桿菌潛伏期最長達5個月 需注意是否有常見症狀 

布氏桿菌病的潛伏期多為1至2個月,短者僅5天,長則可達5個月。疾管署提到,常見症狀包括間歇性或不規則發燒、全身倦怠、盜汗、頭痛、背痛、關節或肌肉疼痛以及四肢無力等。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較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心內膜炎、肝脾腫大,甚至中樞神經系統病變。

常與動物接觸者為高風險族群 需特別留意防護措施

疾管署提醒,前往流行地區時,應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類、未經消毒的奶類及其製品,並儘量避免與動物直接接觸。從事高風險工作者,例如獸醫、屠宰場員工、畜牧業者或實驗室人員,應配戴適當防護裝備,包括口罩、手套、圍裙及護目鏡,以降低感染機會。

曾前往高風險區並出現症狀 應及早就醫與告知旅遊史

疾管署呼籲,民眾若曾前往布氏桿菌病流行地區,並在返國後出現發燒、倦怠、肌肉或關節疼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並主動向醫師說明近期的旅遊史與動物接觸史。這有助於醫師快速診斷、給予適當治療,也能及時通報防疫單位,避免疫情擴散。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