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26歲女性,因經痛加劇就醫,西醫診斷子宮肌腺症。他表示,每次月經皆仰賴止痛藥(Ibuprofen 200 mg)一天服用3-5顆,並伴有經前焦慮、疲倦、下腹悶、下巴痘瘡和乳脹,且月經不規則、行經期腹瀉、經血暗紅、血塊大、排出不順暢等症狀。輾轉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謝秉芮門診,經中醫辨證,證型為肝鬱化火,脾虛濕盛,氣滯血瘀。以中藥治療一個多月後,不僅經痛改善許多,生活品質也明顯改善。
經痛原因不只一種 中醫調理助改善
謝秉芮醫師說,經痛分為原發性及續發性,原發性經痛發生在無骨盆腔病變的情況,為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素水準升高誘發的發炎反應,導致子宮收縮和痙攣性疼痛。繼發性經痛是由骨盆病理或特定狀況引起,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與腫瘤等引起。
此次患者的治療便是緊扣「調達臟腑氣機」,在有瘀象及熱象之間,寒熱藥物併用,調理陰陽助三焦氣化,化氣行血通調水道,使氣血流暢周身,溫煦、滋養臟腑經絡,臟腑功能旺盛,經絡通暢,瘀滯自然消除。
中醫辨證論治、個別調整 提升生活品質與生育健康
中醫有許多經痛治療相關方劑,如《金匱要略》:「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提及的當歸芍藥散、活血化瘀的桂枝茯苓丸以及散寒止痛的溫經湯等。謝秉芮醫師說,無論是原發性痛經或續發性痛經,中醫皆可透過詳細辨證論治選擇適合病人的方藥,實證醫學更發現,中藥不僅能抗發炎止痛,亦有活血化瘀作用,以預防沾黏、纖維化,藉此除了緩解經痛外,更能減少內膜異位症的復發及不孕的後遺症。
中醫治療經痛 止痛藥用量減少、焦慮明顯改善
謝秉芮醫師指出,關於治療前後狀況評估,視覺類比量表由10分進步到2-3分,病人仰賴止痛藥的劑量由月經來前一天至月經第二天,一天3-5顆,減至僅月經來第一天服用一顆,而McGill疼痛調查量表中「跳動的痛、牙咬樣痛、撕裂樣痛、疲勞乏力及恐懼」均大幅度降低,總分更從57降至13分,而經前症狀篩檢量表發現,經前緊張焦慮、經前情緒敏感程度亦有明顯改善,中醫在經痛的治療上不僅能減輕嚴重的經痛,更能改善心理的焦慮憂鬱,生活品質亦能大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