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運動是必要的,但不應選擇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運動項目,特別是高強度間歇訓練。

我們都知道運動是必要的,但不應選擇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運動項目,特別是高強度間歇訓練。

運動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活動,但我們需要具備足夠的知識來安全地進行。暖身運動、補充水分以及充足的休息,能幫助我們預防橫紋肌溶解症。服藥者同樣需要注意,如果在服藥或劇烈運動後發現尿液顏色異常,應立即就醫進行血液檢查和尿液檢查,儘早診斷橫紋肌溶解症,避免進一步引發急性腎衰竭。

「日前,中國山東一名14歲學生被罰做1000個深蹲,勉強完成200個後被教官踢倒,最後確診為橫紋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肝腎功能受損,恐終身傷殘。

3大成因:壓傷 藥物 運動

橫紋肌溶解症是一種由肌肉壞死引起的疾病,其成因通常包括長時間壓傷、藥物反應及過度激烈的運動。

在馬來西亞,因長時間壓傷引發的橫紋肌溶解症較為罕見,通常只有在地震或樓塌等災難中,災民被重物壓傷無法自救才會發生。然而,馬來西亞並不常有這類災害,使得這類病例非常少見。

藥物反應中最常見的是止痛藥,尤其是對腎臟有損傷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這類藥物會提高橫紋肌溶解症的風險。另一類藥物是精神病藥物,也可能導致患者肌肉壞死,進而引發橫紋肌溶解症。

降膽固醇藥物的副作用之一是提升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但可能不會直接引起橫紋肌溶解症。若患者服用降膽固醇藥物後出現肌肉疼痛且伴隨深色尿液,應諮詢醫師更換藥物。

未熱身就HIIT 半小時可「溶」掉

最常見的橫紋肌溶解症原因是過度激烈的運動,這也是大部分急診室橫紋肌溶解症患者的主要原因。最近流行的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因其在短時間內進行高強度無氧運動並穿插休息的特點,成為誘發橫紋肌溶解症的高風險項目之一。某些人在未熱身或過度高估自己體能時參與這類訓練,可能在短短的30分鐘內患上橫紋肌溶解症。

橫紋肌溶解症的可怕之處在於,症狀通常延遲2至3天才顯現。患者可能會在訓練的隔天早晨發現肌肉劇痛,並伴隨茶色尿液,這表示肌肉已嚴重受損。

當我們提到高強度運動,首先想到的是馬拉鬆或鐵人三項等項目,著名的如波士頓馬拉松(Boston Marathon)。這類比賽通常只允許經過臨床評估並獲得批准的運動員參加,且專業運動員的肌酸激酶水平在比賽後雖會上升,但通常是短暫的,並不會誘發橫紋肌溶解症。

橫紋肌溶解症主要出現在短時間內進行高強度訓練的人群中,這些訓練會使肌酸激酶持續升高並導致腎臟損傷。因此,馬拉松和鐵人三項通常不會成為橫紋肌溶解症的高風險活動。

在馬來西亞,一些小型馬拉鬆比賽的舉辦單位並未對參賽者進行臨床評估,參賽者只需繳費報名即可參加。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和熱身,參賽者容易引發橫紋肌溶解症。登山活動也是如此,若未做好準備,登沙巴神山後隔天全身肌肉酸痛,應及時考慮是否患上橫紋肌溶解症。

每3個月1例 趨向年輕化

當橫紋肌溶解症患者出現脫水狀態時,尤其是在運動過程中補水不足或飲用具利尿作用的飲料(如酒精、咖啡和茶),急性腎衰竭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最近,在醫院收治的橫紋肌溶解症患者中,長期參與動感單車運動者數量顯著增加。如今都會人熱衷於高強度動感單車課程,尤其是年輕人族群,也導致橫紋肌溶解症呈現年輕化趨勢。平均每3個月,醫院會接收到一例此類病例。

茶色尿非血尿與肌球蛋白有關

大部分橫紋肌溶解症的肌肉酸痛從下半身開始,因為下半身的肌肉量多於上半身。像是打羽球或網球所引發的局部手臂酸痛,通常不足以引發橫紋肌溶解症。全身性的橫紋肌溶解症多半由藥物引起,這類患者服用藥物後進入急診時,通常會向醫護人員描述全身無力的症狀。

每個人在運動後難免會感到肌肉酸痛,但這並不代表已經患有橫紋肌溶解症。當我們感到肌肉酸痛時,這表示部分肌肉已經受損,顯示出肌肉細胞壞死以及細胞膜的破壞。在這種情況下,肌球蛋白(myoglobin)會從受損的肌肉滲漏進入血液,最後由腎臟過濾進入尿液。這也是為什麼橫紋肌溶解症患者的尿液呈現深褐色,讓許多患者誤以為是血尿。

肌酸激酶 高於5000可確診

我們每天早上第一泡尿通常是最濃縮的,因此顏色較深是正常現象。但如果運動後隔天的每一泡尿液都呈現深褐色,那就應該立即尋求醫療建議,進行血液檢查和尿液檢查。血液檢查能評估肌肉損傷的嚴重程度,並檢測腎功能,尿液檢查則有助於診斷是否患有橫紋肌溶解症,以便醫生決定是否需要住院觀察。

在血液檢查中,當患者的肌酸激酶水平超過5000U/L時,就可以確診為橫紋肌溶解症,但未必需要住院治療。若肌酸激酶超過2萬U/L時,就需要考慮住院。除了血液檢查報告,醫師也會檢查患者的肌肉疼痛程度。如果疼痛過於嚴重,醫師可能會開止痛藥或轉介給物理治療師,幫助患者緩解疼痛。

無特效藥 打點滴止痛休息

目前並沒有針對橫紋肌溶解症的特效藥,醫生也無法加速患者肌肉的康復,因為肌肉受損需要一定的時間來修復。最重要的是,患者應停止運動並充分休息。因此,大多數橫紋肌溶解症患者在急診時,醫生主要會透過打點滴補充水分和止痛來治療,並等到患者的肌酸激酶水平下降到安全範圍後才考慮出院。

肌酸激酶水平越高,患者的住院時間也會相對延長。橫紋肌溶解症患者的肌酸激酶水平通常超過2萬U/L,有些甚至超過6位數U/L。此時,醫師的首要目標是將病患的肌酸激酶濃度降低60%,直到低於2萬U/L且無持續上升的跡象,才會安排出院。保守治療一般需幾天時間,且由於肌肉發炎容易感染細菌,若病人在治療期間出現細菌感染,住院時間會大幅延長,這類病人仍需接受抗生素治療,進一步增加各器官的負擔。

肌酸激酶越高 急性腎衰風險增

如果腎功能因脫水而無法正常排出肌球蛋白,那麼誘發急性腎衰竭的風險將大大增加。而當肌肉損傷越嚴重、肌酸激酶水平越高時,急性腎衰竭的風險也會隨之升高。

不過,根據多年病例,因橫紋肌溶解症而需要透析的患者並不常見。在臨床經驗中,沒有病人因橫紋肌溶解症引發急性腎衰竭而最終需要長期洗腎。由運動或藥物引發的橫紋肌溶解症,只要及時找出病因並對症治療,極少患者會因此而長期洗腎,除非患者本身有其他慢性病如三高、心臟病等。腎功能的恢復程度通常取決於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如果患者在重大災難中大量失血,且肌肉受到嚴重壓傷,並在長時間的低血壓狀態下出現腎臟損傷,這類由多種因素誘發的橫紋肌溶解症患者,長期透析的風險通常較高。

運動員長期受訓 肌損風險低

橫紋肌溶解症並沒有特定的好發群體,無論是激烈運動、藥物反應或意外,都可能導致發病。

大部分人認為運動員屬於高風險群體,但實際上恰恰相反。由於運動員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進行長期訓練,肌肉損傷的風險相對較低。

有研究針對長途腳踏車賽運動員調查,發現在賽事後,他們的肌酸激酶水平高出正常值數倍,但並未出現任何肌肉疼痛症狀。這些運動員只需正常補充水分,肌酸激酶水平就會自然恢復。

循序漸進 選合適強度運動

只要腎臟健康,且運動後適當補充水分與休息,橫紋肌溶解症是可以自我療癒的。因此,補水是運動後的重點。

我們都知道運動是必要的,但不應選擇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運動項目,特別是高強度間歇訓練。在缺乏足夠知識的情況下進行這類訓練,可能不僅引發橫紋肌溶解症,還容易造成關節損傷或拉傷。因此,運動應該循序漸進,並在充分熱身後進行。 」

(文章授權提供/馬來西亞醫識力)

原文請見:《醫識力》https://easily.sinchew.com.my/node/5678/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