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讀書、只打電動?專家授「這樣做」讓他自動打開書本

本文摘自:《自己會念書的孩子:「家庭習慣」是孩子考出好成績的關鍵,而非天分。75位現役東大生的家庭與讀書習慣調查大公開》,任性出版

本文摘自:《自己會念書的孩子:「家庭習慣」是孩子考出好成績的關鍵,而非天分。75位現役東大生的家庭與讀書習慣調查大公開》,任性出版

相信不少家長都有這樣的煩惱:孩子完全不讀書,老是打電動,要他讀書總是不甘不願。而且,當爸媽越要求,孩子就會越抗拒,反而更討厭讀書……結果就陷入惡性循環。

究竟家長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主動讀書呢?

孩子自動學習 小學階段是關鍵

我們調查的75位東大生中,約有48%的人回答「從小學就養成學習的習慣」。

他們表示,因為小學學校作業較少,所以能自己學習的時間比較多。而到了國中,不只要參加社團活動,和朋友的交際也會增加,生活變得忙碌,就比較難規畫好幾個小時的讀書時間。

如果不趁小學時養成習慣,升上國、高中就更難有規律的學習時間,而這正是許多學生不讀書的原因。

正因如此,家長必須把握孩子升上國中之前的時間,幫助他們養成好習慣,且要達到一天不念書就不舒服的狀態。

學習不是爸媽的事 成績好壞是孩子自己的責任

主動、獨立自主的態度非常重要。

由父母管理學習環境、準備講義、打造學習行程表,其實就是家長要求孩子讀書的狀態。

以打電動比喻,就像是家長拿著控制器操控孩子。在這種狀態下,如果沒得到好成績時,孩子會認為那是父母的責任,而不是他們的。這樣一來,即使成績很差,他們也不覺得怎麼樣,畢竟他們只是遵照爸媽的指示去做而已。

最理想的狀態,是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把讀書、成績等責任推給父母。

此外,在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家庭都會刻意降低學習的門檻,不少學生都有類似經驗:「爸媽在我上小學前,都會陪我一起學習,並且不時稱讚我。」

就是說,家長只需要讓孩子產生「念書本身就很快樂」的想法,後續就交給他自己即可。

培養自主學習力 父母先讓他看到「你也在學習」

很少有人小小年紀就會主動學習。但是,爸媽也不想等孩子上國中後,還要天嘮叨「快去讀書!」該怎麼做才能培養出自主學習的孩子呢?

我們想大聲呼籲:「請家長先表現出享受學習的模樣!」

就算只是些小事也無妨,比方說,和孩子一起複習功課時,聊著「確實是像課本上說的這樣」、「國小竟然學到這麼深!原來如此,真有趣!」讀書氛圍變輕鬆,孩子就會覺得開心。

我們訪問的東大生當中,曾經有過如此經驗的人都表示,在這樣環境下成長,不必家長催促,自然而然就會主動學習。

相較於敦促孩子:「你必須多看書!」倒不如說「這本書看起來很有趣,要不要一起讀讀看?」他比較會產生想嘗試的心情。

若親子平常是這樣的互動模式,孩子就會主動與父母分享學習有關的事情。像是放學後跟爸媽說:「我今天在學校學到這個新知識喔,是不是很有趣?」或是讀了某本書之後跟父母分享:「書裡寫了這種事情,我好驚訝!」當學習成為家裡的日常話題,孩子就會自動自發。

學習不該只是念書 還要「走出去」

父母都希望孩子可以擁有豐富的經驗,卻不曉得什麼樣的體驗最適合他。

希望孩子多累積各類經驗時,可別忘了讓孩子藉由實際體驗,將學到的知識深深烙印在腦海中。以學習的角度來說,剛學到就是加深記憶最棒的時機。

像是孩子學到日本史,就帶他參觀有名的寺院、神社或歷史遺跡;學了英語會話就帶他出國玩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此外,當課本提到某些場所,或是孩子透過書籍、漫畫等得知新事物時,就實際帶他看看那些場景,這有助於讓他體驗學習到的事物,獲得內心的感動。

在學校或補習班學到的內容,本來就是以會在實際生活派上用場的知識為基礎。但是,像自然科學課中空氣的組成、植物的構造等,都不是日常生活中肉眼可見的事物。這會讓孩子覺得,教科書裡的內容與現實生活毫無關聯。

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發生,帶孩子參觀可以理解「我學到的知識,其實與這個世界密不可分」的場所或設施就格外重要。

這麼做也有助於把從課本學到的知識,深深刻畫在腦海中,只要知道自己學到的事物與這個世界之間的關聯,學習就會變得更有趣,孩子也更願意主動學。

本文來源:《自己會念書的孩子:「家庭習慣」是孩子考出好成績的關鍵,而非天分。75位現役東大生的家庭與讀書習慣調查大公開》,任性出版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