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旬男突心跳停止昏迷 送醫「降低體溫」及時救命

醫療團隊會針對心跳休止、經急救復甦的病人施行「目標體溫管理」,將病人的體溫降低到攝氏33度,持續24小時再緩慢回溫,降低感染情事。

44歲的瞿先生,某日洗完澡準備休息時無預警昏厥,送到醫院,心肺功能停止,在急救、裝置葉克膜並排除腦傷意外後,被送到心導管室,檢查發現,其三條冠狀動脈都有狹窄病灶,醫療團隊直接以心導管放置冠狀動脈支架打通阻塞的血管,考量病人持續意識不清,導管介入術後在他身上裝置「低體溫療法」儀器,送到加護病房觀察施行「目標體溫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兩個禮拜後,瞿先生心肺功能趨於穩定,移除葉克膜,平安出院

確定非腦出血造成昏迷 後續皆送至心導管室

當一名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的病人來到醫院,急診醫護人員進行心肺復甦急救,心臟血管外科會替病人裝置體外心肺循環輔助,穩定生命徵象,只要確定不是腦出血造成的昏迷,就會將病人送到心導管室找尋可能的病因,決定治療方針。

目標體溫管理 降低感染

但許多民眾不知道的是,在治療完病灶後,醫療團隊會針對心跳休止、經急救復甦的病人施行「目標體溫管理」,透過低體溫療法,降低感染情事。

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詹仕戎醫師指出,人體在休克時體溫產生變化,體內細胞也休克缺氧壞死而產生發炎物質,進而造成腦部損傷。另外腸道菌叢可能在休克後位移,引起潛在的感染發炎。因此當病患的生命徵象在體外心肺循環輔助穩定後,第二關要當心病患是否有感染的問題。

感染亦會刺激腦部產熱,加重腦部傷害,所以體溫管理的目的就在降溫,不讓人體發燒,避免腦部發炎影響日後神經學功能。

非人人適用目標體溫管理 需醫療團隊評估

詹仕戎醫師解釋,一般而言,會先將病人的體溫降低到攝氏33度,持續24小時再緩慢回溫,而後將體溫調控維持在36度,讓生理狀態回到原本的樣子,最後視病人的情況選擇移除低溫導管的時間。

但詹仕戎醫師提醒,並非所有病患都適用目標體溫管理,若是末期病人、嚴重外傷、嚴重休克或凝血功能異常者等將不適用,所以仍須由醫療團隊進行專業評估。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