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別跟錢過不去,尤其家人病倒時
接著要分享M小姐的故事。
M和丈夫、就讀國中的長女一起住在東京。某日,獨居群馬縣的母親病倒,M緊急向公司請了家庭照顧假,趕往群馬的醫院。雖然醫師表示最好有人可以在旁邊照料,可是M的工作在東京,還有家庭需要照顧。地區綜合的人便建議她試試團體家屋(見第四十一頁)。
但就在M好不容易找到適合的團體家屋,入住手續也都辦妥時,住在老家附近的妹妹卻說:「為什麼要讓媽媽住那種地方?她還不至於到沒辦法照顧自
己的地步吧?」
由於自己沒有事先和妹妹商量就做決定,M感到非常汗顏,並考慮將母親改為居家照護。但原本一直相當熱心的團體家屋照護管理師卻說:「居家照護不是我負責的範圍,我沒辦法幫上忙。請找地區綜合那邊的人討論。」M頓時覺得自己遭到背叛,也失去了找尋日間照護的動力。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M遲遲無法返回東京工作。「天啊,我到底該怎麼辦?」無計可施的M,在網路上發現了由我舉辦的照護者聚會,並主動聯繫。
實際上,在這個故事中,團體家屋的照護管理師並沒有背叛M,只是兩種照護機制本來就不同,對方真的使不上力。M不了解其中原委,才會誤以為自己遭到背叛。這證明了,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輕舉妄動,就會受到無謂的傷害,或是虛度寶貴的時間。
照護不光需要精神、體力、時間,同時也需要金錢。你得把這四個必要條件當作成本來看待,並盡可能採取不浪費的行動。
妥善分配照護成本,你才事半功倍
精神、體力、時間、金錢是照護的成本。應該在何處使用多少成本,相當考驗照護者的智慧。如果受照護者或身為主要照護者的你資金充裕,當然應該盡可能用金錢來解決照護問題(例如,直接讓患者入住有二十四小時看護的醫療機構)。
如果資金沒那麼充裕,就只能使用日間照護服務,但就居家照護的情況來看,一般的保險限額很難採用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小時的照護。因此,時段的安排非常重要,其餘時間則得自己獨自努力,或是和其他的家人排班照護。
在公司裡,除了家庭照顧假外,如果內部有短時間勤務或彈性休假制度的話,照護者也許可以試著爭取,但這往往會影響到薪資及未來升遷,各位還是得審慎評估,說不定比較之後,你會發現自費服務要比調換職務來得划算。
另外,有些受照護者需要他人協助才能進出醫院,這時便產生了陪同問題。居家服務員原則上只負責將患者接送至醫院及家裡,在院內的診療過程仍需要照護者請假陪同。
如果患者需要看診的科別較多,可考慮採用居家醫訪的服務(按:臺灣也有同樣的服務,見附錄二)。當然,居家醫訪能處理的範圍有限,同時費用也較高,各位必須仔細評量,千萬別和錢過不去。
讓有力氣的患者試著照顧他人
我在前面也提過,妥善運用政府機關的補助或減免,也能省下不少花費。照護者也可善用私人機構的社會福利協會,這些單位通常都會定期推行地區福利活動及民間公益服務,除了有許多贈品(如免費紙尿布、餐具等)可拿,還能更新相關資訊,並結交更多照護夥伴。
另外,有些精力充沛的受照護者老愛耍脾氣,強調自己不需要日間照護、更不想被當成老人對待。像這種時候,你不妨真的讓他幫忙做些家事,除了忙裡偷閒外,也可讓他體驗你平時的辛勞。
有些照護機構會聘雇上述這類受照護者擔任志工,在設施裡陪同其他病患打麻將、幫忙準備三餐等,當然,這還是得尊重雙方意願。透過這樣的機制,受照護者不但能回饋社會,也能夠減少照護機構的成本支出。
---本文摘自《照護爸媽,我得離職嗎?:照護,很辛苦;但不離職照顧,是更合適的選擇。 兼顧工作與孝道,你才能真正喘息,不留遺憾。》
當父母老了、病了,
該怎麼做,才可以妥善照護父母同時兼顧工作?
在台灣,約有231萬人須負起照護責任;其中,因照顧而離職者更高達13萬人。
許多照顧離職者因此陷入「貧困」與「精神壓力升高」的兩大風險。
一般照護者都以親人為優先,但其實更應該把自己的人生放在第一順位。
14年照護經驗作者和氣美枝告訴我們:
利用5W1H,你也可以一邊照護父母,一邊擁有自己的人生。
「不論我工作表現如何,一旦開始照護家人,就只有離職這條路可走。」在台灣,勞動部推估目前1,153萬就業人口中,約有231萬人須負起照護責任;其中,因照顧而離職者至少高達13萬人,其中70%以上是中壯年子女,而且數字還在快速增加中。台灣的照顧離職問題比日本還嚴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也示警,照顧離職可能因此陷入「貧困」與「精神壓力升高」的兩大風險。
台灣在傳統孝道思想與長照政策缺口的內外交迫下,選擇離職照護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其實,並非得辭去工作,才能妥善照顧生病的家人。照護者一般都以親人為優先,但正確的做法是得把自己的人生放在第一順位。透過作者和氣美枝的親身經驗與調查研究,你能夠學會:照護與工作(人生)可以兩全,無須自斷一臂。儘管照護期間漫長難耐,仍然可以按照自由意志規畫、實踐人生目標。
首先,必須以自己的人生和未來為基準,仔細安排照護計畫。使用5W1H列舉What(令你困擾、不了解的事),然後釐清Why(原因何在?),釐清「核心問題」。接著,就是Where(該去哪裡找答案?)、Who(該找誰商量?誰來做?)、When(何時行動?)、How(準備多少預算及如何溝通)。了解哪裡有資源,並如何「準備」,最後就是採取「行動」。照護不光需要精神、體力、時間,同時也需要金錢。應該在何處使用多少成本,考驗著照護者的智慧。
《照護爸媽,我得離職嗎?》作者和氣美枝原為房地產開發專員,卻在32歲時,母親罹患憂鬱症,最終引發失智。為全心照料,作者向公司提出了辭呈。然而離職後,她在經濟、精神、身體方面的負擔不斷增加,這才體認到工作及照護都必須兼顧,為此,她寫下了這本書,真實呈現各種來自照護現場的第一手消息及訣竅。從每個「照護不離職」的真實故事,看見長照的現況、困境、與解決之道。
作者:日本第一家社團法人照護離職防止對策促進機構(KABS)代表理事 和氣美枝
出版社:大是文化
你並非得辭去工作,才能妥善照顧生病的家人。
讓有14年經驗的過來人告訴你,照護者絕對可以兼顧工作與家庭,
這樣你才能真正喘息,不留遺憾。
本書特別收錄臺灣版「關鍵時刻可派上用場的照護須知」,
現行長照保險比較、長照2.0有哪些服務及補助?
照護者需要的在地資源,你該怎麼申請?
讀完這本書,你就能兼顧工作與孝道,並獲得真正喘息,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