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化療噁心、紅疹、失眠困擾?中醫輔助調理有助改善

中醫強調身心平衡,臨床上發現壓力大、常熬夜或飲酒者,較易出現「肝鬱、痰瘀」體質。

中醫強調身心平衡,臨床上發現壓力大、常熬夜或飲酒者,較易出現「肝鬱、痰瘀」體質。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手術、化療、荷爾蒙治療常引發身心不適。英國乳癌組織Breast Cancer Now指出,化療常見副作用包括嚴重疲倦、掉髮、噁心、嘔吐、手腳麻木與口腔問題。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也顯示,78%患者化療期間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約四分之一曾萌生放棄治療念頭,可見化療對病人身心造成極大負擔。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內婦兒科主任廖唯宇醫師指出,在專業評估下,中醫可作為部分病友減輕不適的輔助方式,臨床上包括噁心、手腳麻木、紅疹、失眠等皆能獲得不同程度緩解,有助病人較穩定地完成療程。

個案改善明顯 兩週緩解麻木與紅疹

廖唯宇醫師分享,一名五十多歲乳癌婦人於化療期間出現嚴重手腳麻木與紅疹,甚至疼痛到難以行走。在持續接受西醫治療之下,中醫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方向調理,約兩週後紅疹減輕,手麻也較不明顯,病人因不適改善而更有體力與信心完成療程。

治療前、中、後 中醫調理重點不同

廖唯宇醫師說明,中醫在乳癌治療各階段均配合西醫,針對常見不適與體質調整:

●治療前:病人易焦慮與睡眠差,常以疏肝解鬱、安神方向處方,如浮小麥、夜交藤、合歡皮等。

●治療中:

(1) 胃口差、食慾下降:以補氣養血、健脾和胃為主,如白朮、石斛、木香、陳皮、連翹等。

(2) 皮膚或末梢不適:採清熱解毒,搭配活血、調氣血藥材,例如黃連、黃芩、黃柏、牡丹皮等。

(3) 體力下降:視個別情況補腎益氣,如熟地、杜仲、何首烏等。

●治療後與荷爾蒙療程中:以調整氣血、調理臟腑為主,常使用天南星、半夏、浙貝母,並視是否有潮熱、盜汗、關節痛等更年期不適,加入牡丹皮、丹參協助改善。

恩主公醫院提醒,上述用藥須經中醫師辨證後開立,勿自行購買服用。

中西藥須間隔一小時 保健品需先詢問

針對民眾關注的中西藥交互作用,廖唯宇醫師提醒,癌友在使用中藥前務必告知主治醫師與中醫師,並建議中西藥間隔至少一小時,以降低風險。他也提醒乳癌患者避免大量攝取含類荷爾蒙成分的保健品,如蜂王乳、胎盤素等,以免干擾荷爾蒙治療效果。

維持身心平衡 更有助面對療程

廖唯宇醫師指出,中醫強調身心平衡,臨床上發現壓力大、常熬夜或飲酒者,較易出現「肝鬱、痰瘀」體質。他建議患者在治療期間保持清淡飲食、規律作息、不菸不酒並適度紓壓,以提升身體調節能力。

他強調,中醫並非取代西醫,而是在專業評估與良好溝通下,成為乳癌病友療程中的一項穩定支持力量。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