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0多歲男性,7年前因咳嗽嚴重,加上胸悶、胸痛送急診,被診斷為心肌梗塞,經檢查為血管狹窄且堵塞,心導管手術置入7支心臟支架,後續門診追蹤,病情穩定控制,去年因連續感染新冠、肺炎,導致心功能越來越差,後來因急性心衰竭再次急診,醫師檢查有肺水腫導致呼吸困難的症狀,因患者不願插管,因此以呼吸面罩維持呼吸功能,經與醫療團隊討論後調整治療策略,包含使用長效型強心劑,後續病況有改善跡象,但實際反應仍依個人病程而不同。
急性心衰竭患者合併肺水腫 長效型強心劑成治療策略之一
台安醫院林謂文醫師指出,部分急性心衰竭患者容易合併肺水腫,原因在於心臟無法正常泵血,使得血液回流至心臟及肺部,導致肺壓升高,當過多水分無法排出,就會滲漏至肺部組織間隙,造成肺水腫,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喘不過氣等症狀,而長效型強心劑會影響排尿作用,以個案為例,當排尿順利後,心臟負擔減少,肺水腫情況也有進步,不過,治療效果仍視個人狀況而定。
急性心臟衰竭未及時治療 嚴重導致多重器官衰竭
急性心臟衰竭是指當心臟功能因突發狀況造成迅速惡化,使得其他器官無法正常血液循環,因而引發一連串症狀,包括心肌梗塞、嚴重心律不整、瓣膜問題或流感引起的心肌炎等因素都可能埋下致病因子;林謂文醫師解釋,心臟有如身體馬達,是推動身體血液循環的主要來源,因此若突然功能變差了,第一個影響就是身體的血液循環,當血壓變低,也會影響其他器官正常功能運作,進而演變嚴重多重器官衰竭,引起各種症狀。

治療急性心臟衰竭 醫:先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林謂文醫師說明,心臟衰竭常見症狀為「累、喘、腫」,而急性心臟衰竭時則會合併嚴重的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心悸和頭暈等情況,出現這些症狀時,應盡快就醫治療。臨床上,最重要仍得找出致病原因,舉例,心臟衰竭導致肺水腫影響呼吸,則需評估是否提供呼吸器供應氧氣,若心臟功能變差,身體無法排出多餘水分,經評估後則給予利尿劑和血管擴張劑,甚至給予適量強心劑,維持心臟收縮功能。
傳統強心劑增心臟耗氧量 醫:作為後線治療
一般而言,心臟衰竭常見治療藥物包括利尿劑、血管擴張劑和強心劑等,其中強心劑又用於後線治療;林謂文醫師提及,傳統強心劑會影響心肌細胞膜上的鈣離子通道,使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增加,進而使心臟短時間內增加收縮力,但患者原本心臟就處於虛弱狀態,這時給予強心劑治療,就會使心臟耗氧量增加,因此部分臨床經驗觀察,傳統強心劑多運用於改善短期心臟衰竭症狀。
急性心衰竭治療選擇增!醫:新型強心劑提供治療新選項
林謂文醫師表示,臨床上,目前有新型強心劑作為治療策略之一,透過調節心肌對於鈣離子反應的相關機制,協助降低心臟負擔。在臨床觀察上,部分個案治療後狀況有所改善,但仍依個別病況而異,且任何藥物都有潛在副作用存在。由於新型強心劑在使用上可能影響血壓變化,因此對部分急性心衰竭患者仍需謹慎評估,不過此類藥物的出現,確實讓臨床治療多了一項可以考量的選擇。
日常做好照護與管理 守護心臟健康
急性心衰竭患者除了積極治療,出院後妥善的自我照護與管理也是重要一環;林謂文醫師指出,包括按照醫囑吃藥病、控制三高,每日也要均衡飲食,並攝取優質蛋白質,搭配適量運動,特別注意是應依照身體狀況循序漸進增加運動量,且定期回診,才能守護心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