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但若未妥善控制,嚴重氣喘在急性發作時可能導致呼吸困難、緊急送醫,進入加護病房,還可能威脅生命。然而,不少患者因未意識到病情嚴重性,治療態度消極、自行停藥,導致症狀反覆,肺功能也逐漸惡化。成大醫院胸腔內科廖信閔醫師指出,過去嚴重氣喘多仰賴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控制,但長期使用可能帶來不少副作用,如今,隨著生物製劑的發展,患者有了更安全且精準的治療選擇。
氣喘與嚴重氣喘症狀相似 差別在「控制與否」
廖信閔醫師解釋,一般氣喘與嚴重氣喘在未用藥治療時症狀上相似,關鍵在於用藥後是否能穩定控制。若在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與長效型氣管擴張劑後,氣喘仍反覆發作或症狀無法改善,就可能是嚴重氣喘。不過,前提是患者需正確用藥,若因用藥物方式不正確或是自行停藥造成發作,則屬用藥習慣不良。此外,塵螨、花粉、粉塵等環境因素也會影響氣喘控制,臨床上需先排除這些干擾,方能準確評估病情。
自認症狀改善就停藥 恐讓氣喘更難控制、肺功能惡化
不少患者因症狀改善而自行停藥,廖信閔醫師指出,氣喘發炎與體質相關,許多患者的呼吸道本來就易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即使症狀改善,發炎仍可能潛伏,一旦再度接觸誘因,就可能立刻復發。即便是輕度氣喘病人,仍應固定回診,部分病人可降階到最低劑量使用。病人應依照醫師處方規律用藥,以預防日後氣喘發作、避免肺功能惡化。
廖信閔醫師警示,氣喘急性發作時,常出現劇烈胸悶、喘鳴,甚至呼吸困難,需緊急送醫,嚴重者會因急性呼吸衰竭需插管治療。研究顯示,即使從氣喘發作恢復,肺功能也不一定能完全恢復,長期控制不佳恐導致肺活量下降,因此,預防發作不僅是減少當下不適,更是維護肺功能的關鍵。
嚴重氣喘治療選項擴增 生物製劑提供新方向
在治療方面,廖信閔醫師表示,吸入型類固醇加長效型氣管擴張劑仍是核心保養藥物。口服或注射類固醇雖能抑制發炎,但長期副作用如月亮臉、水牛肩、糖尿病、骨質疏鬆等問題,讓不少患者望之卻步。此外,部分嚴重氣喘患者即便接受全身性類固醇治療,病況仍難以穩定。近年出現的生物製劑,為部分難以控制的氣喘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項,醫師會依患者個別情況審慎評估是否適用。廖信閔醫師說明,目前健保核准的生物製劑已有五種,透過檢測血液中的嗜酸性球數、IgE濃度,或呼氣中一氧化氮指數等生物標記結果,量身挑選最適合的藥物。這些單株抗體藥物可針對特定氣喘發炎路徑進行阻斷,臨床試驗研究顯示,生物製劑可降低嚴重氣喘患者的氣喘發作,並有助於減少部分患者對全身性類固醇劑的使用以及改善肺功能及氣喘症狀。
生物製劑治療氣喘 健保給付三大核心條件一次看
廖信閔醫師補充,目前健保給付生物製劑的條件包括:過去一年內是否有急性發作紀錄、半年內是否頻繁使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以及生物標記檢測結果是否顯示氣喘發炎控制不佳。在使用生物製劑後的前四到六個月,是觀察治療效果的關鍵期。若反應良好,醫師會收集客觀證據,作為繼續申請健保給付的依據。目前大部分生物製劑採皮下注射方式給藥,副作用風險較低於傳統治療,但仍需依醫師評估及指示使用,以確保安全性與療效。
從喘不過氣到輕鬆出遊 生物製劑助生活品質改善
廖信閔醫師分享一個嚴重氣喘患者經生物製劑治療後回歸正常生活的案例,一名47歲室內設計師,因長期在工地工作,接觸大量粉塵使得氣喘難以控制,即使併用吸入型藥物與口服類固醇,仍經常發作。經檢測發現其嗜酸性球數目偏高,加上先前急性發作與類固醇使用紀錄,成功向健保申請生物製劑。經一段時間治療後,該名患者的病情獲得控制,外出活動時氣喘症狀緩解,日常活動逐漸回穩。不過,此為個案經驗,治療效果因人而異,仍需由專業醫師評估。
廖信閔醫師提醒,雖然大多數嚴重氣喘患者在生物製劑治療下病情有進步,然改善程度仍會因個別體質與疾病狀況而有所差異,需持續保持追蹤並由相關專科醫師調整長期治療計畫。
氣喘治療非一成不變 醫病合作是關鍵
廖信閔醫師提醒,氣喘治療是動態的,病情可能因感染、季節變化或過敏原接觸而惡化,所以患者與醫師之間必須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根據病情變化做合適治療調整。只要患者積極配合、遵循醫囑,大部分氣喘患者的生活品質都能獲得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