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專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人數比例懸殊 醫籲從全人層面審慎考量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兩者其實原理相近,皆是藉由半透膜來協助過濾人體內的代謝廢物,只是執行場所、方式及後續對飲食的限制不盡相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腎臟系主治醫師謝明翰表示,若醫師判斷患者腎功能已衰退到需進行洗腎治療,於診間一般多會向患者簡單說明此兩種方式,再讓患者依個人生活型態、習慣或需求來做選擇。

腎臟與肝臟相同,在功能一開始出現異常時,臨床症狀多不明顯,而直到身體不適前往就醫時,常已是腎衰竭晚期甚至末期,也就是腎功能已不及正常人的1/10。此時,為了避免體內無法代謝的廢物持續累積而影響到身體機能,需要靠腎臟替代療法來取代腎臟功能,讓體內「排毒」功能正常進行,方式有三:一為腎臟移植;二是腹膜透析;三是血液透析,而後兩者就是所謂的「洗腎」。

血液透析,俗稱「洗血液」;腹膜透析則又稱為「洗肚子」,值得注意地是,多數患者對洗腎的第一印象都停留在「血液透析」,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數據顯示,台灣正在進行洗腎治療的患者中,以血液透析療程為主的佔了91.5%;腹膜透析則僅佔約8.5%,甚至有些慢性腎病友,至今仍不了解腹膜透析這項選擇。

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原理相近 特性大不同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兩者其實原理相近,皆是藉由半透膜來協助過濾人體內的代謝廢物,只是執行場所、方式及後續對飲食的限制不盡相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腎臟系主治醫師謝明翰表示,若醫師判斷患者腎功能已衰退到需進行洗腎治療,於診間一般多會向患者簡單說明此兩種方式,再讓患者依個人生活型態、習慣或需求來做選擇。

▲上圖為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比較表格

由於血液透析每隔2-3天才進行,謝明翰醫師指出,在這段時間內體內毒素及水分會不斷累積,直到下次透析時,才再以高流速的方式過濾,換句話說,透析前後身體某些數值如血壓及血液生化值,會有較大起伏的變動,也因此較不易保留殘餘腎功能(餘尿量);相較之下,腹膜透析以一日數次的方式進行,能協助稀釋透析的強度,除了降低患者於療程中感受到的不適之外,對於殘存腎功能的保留也有較顯著的效果。

另外,謝明翰醫師補充,一般情形下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須施打抗凝血劑,對於部分同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造成較大負擔;腹膜透析則沒有此疑慮。

慢性腎病為新冠高風險 暴露風險亦須納入考量

因血液透析與腹膜透析兩者的進行場地及操作者不同,謝明翰醫師提到,新冠肺炎疫情現正大流行,血液透析對於患者來說,暴露在醫療環境中的時間較長,容易有群聚感染的風險。根據統計,血液透析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機會是居家腹膜透析的兩倍,且若不幸染疫住院,風險也高出腹膜透析患者3-4倍;而腹膜透析在此方面能協助減少與他人接觸的機會,是遠距治療的優先選擇,只是如果患者生活已難自理,身邊又無適合的照護者,血液透析仍可能是較妥善、安全的選擇。

電腦幫助透析 利用睡眠時間進行換液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腹膜透析現也發展出兩種形式,一種是「可活動式腹膜透析(CAPD)」,俗稱為「手洗」;另一種則是「智慧電腦洗」。謝明翰醫師說明,患者在剛接觸腹膜透析時,多半以「手洗」為主,患者需自行紀錄病情相關數據,於每月回診時提供給醫師,以利掌握病情;而「智慧電腦洗」,一般而言,當醫師如判斷患者對於手洗操作已較為熟悉,會依患者情形來建議是否改以智慧電腦洗來進行。

▲左圖為「手洗」示意畫面,患者一天需進行3-4次透析,可能佔用到較多日間作業時間/右圖為「智慧電腦洗」示意畫面,透過夜間睡眠時間進行透析,並將數據資料傳輸至雲端,可遠端監控注意患者病情發展。

所謂的「智慧電腦洗」,患者只要在睡前備好藥水及備品,並自行連接機器,即可利用晚上睡眠時間來執行多次換液程序,協助提升洗腎便利性。不僅不致佔用到患者太多日常活動的時間,各項數據也會於患者睡眠時自動上傳至雲端,以智能化方式讓醫師掌握患者病情,只要治療數值偏離設定值,電腦系統就會跳出提醒標誌。除此之外,院方也會定期安排醫護人員與患者聯繫,讓患者遇到的問題或疑問可以得到解答,達到真正的「遠距醫療管理」。

疾病治療積極度 直接影響治療成效

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兩者各有優缺點,患者應積極了解治療選項的差異,再依照自己的狀況來做選擇。謝明翰醫師指出,患者若對於自身疾病認知不足,常會處於「被動」接受治療的狀態,「不知道做這些治療的目的為何」,在此情形下,常常會影響到治療的順從性,導致治療效果受影響,而願意積極了解自己疾病的患者,由於是自發性的遵從醫囑,通常都能在治療中得到較好的效果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