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進補要漸進 羊肉爐這樣吃
-
張煒東也提醒喜歡進補的民眾,在中秋之後的補養,可以慢慢採取冬天進補的方式,但是進補量不要太強,以羊肉爐為例,在天氣沒有很冷時,中藥包的劑量就要減半以上,依照天氣溫度的變化來調整,最好要加入大量的青菜,這樣可以減緩補藥的熱性,又達到補養的效果。
近期早晚溫差越變越大,身體易著涼,鼻過敏、
上呼吸道感染、腸胃腹瀉等秋季好發的疾病紛紛出籠。衛福部彰化醫 院中醫師張煒東提醒民眾,不只要小心著涼感冒, 也要小心腸胃著涼,最好不要再喝冰水冰飲,而身體要進補,可以慢 慢採取冬天進補的方式,但天氣不冷就要降低補藥的分量, 以降低熱性。 忽冷忽熱 鼻過敏、搔癢患者變多
張煒東說,這幾年來天氣的忽冷忽熱越來越嚴重,
一天之內溫差變化更大,所以,很多疾病會在不相應的季節發生, 簡單來說,往年冬季搔癢症的患者, 今年在秋天就開始有些微的症狀出現, 而往年秋天幾乎沒有中暑的案例,今年秋天也出現了,所以今後要注 意的不單是節氣的問題,還要留意溫差所造成的身體狀況。 張煒東表示,在最近門診有很多民眾因鼻過敏、
上呼吸道感染感染而求診,因為早晚變冷,水氣凝結成露, 而白天一樣高溫,因此空氣中的水分更少,更乾燥,古人稱為「 秋燥」,當呼吸道的黏膜變乾燥後,抵抗力降低,容易發生過敏的發 炎反應,也因為白天溫度仍然很高,導致許多人在入睡時, 冷氣的溫度仍然設定在之前一樣的溫度才有辦法入眠, 但是在半夜時溫度轉涼,這時就很容易著涼, 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等風寒情況。 張煒東說,天氣無法改變,但可從行為改變,
像是晚上將冷氣溫度調高,電扇也不要對著身體吹, 這可以減少著涼的機會,而溫度變低也會讓四肢末梢的循環變差, 所以晚上調高冷氣溫度,也可以減少關節痠痛或舊傷發作, 或是肌肉僵硬不慎拉傷,最近腰頸扭傷的人也不少。另外, 秋天戴口罩是很好的保護措施,可保濕與防止飛沫傳染。 涼性食物少吃 滋陰潤燥的
食物為主 張煒東指出,秋季好發的疾病還有腸胃腹瀉,
通常是因為夏天吃太多冰品導致腸胃功能不佳, 天氣一冷就讓腸胃系統著涼,還有人到了秋天還是繼續喝冷飲, 繼續吃涼性的西瓜、苦瓜等瓜果類食物,而涼性食物會讓胃腸功能出 現問題,造成腹痛腹瀉的情況,古人說「秋瓜壞肚」就是指這個。另 外,有人不吃冰涼食物,也是腸胃不適,有可能是睡覺時踢被掀肚等 情況導致風寒侵襲。 張煒東說,溫差變化大時,身體對環境的反應和肝的協調功能有關。
中醫說,肝主疏泄,主調達,所以在秋天季節變化時, 有些人會覺得昏昏欲睡,整天提不起勁,這就是肝的協調功能較差, 可以吃點牛排、牛肉湯、豬肝等補血食物來提高身體應對的能力。 人的反應能力變慢,很容易有意外的發生,所以古人才說秋天是「 多事之秋」。 張煒東表示,當發現睡醒後還是很疲倦,
那就表示身體已經受天氣的影響,在秋燥的食療方面,以滋陰潤燥的 食物為主,如蓮藕、燕窩、銀耳、蜂蜜、 梨等可以滋潤水分又不會過度寒涼的食物為主。也可以加強運動的質 和量,從運動去加強改善循環。 秋天進補別太強 羊肉爐這樣吃剛剛好
張煒東也提醒喜歡進補的民眾,在中秋之後的補養,可以慢慢採取冬
天進補的方式,但是進補量不要太強,以羊肉爐為例,在天氣沒有很 冷時,中藥包的劑量就要減半以上,依照天氣溫度的變化來調整, 最好要加入大量的青菜,這樣可以減緩補藥的熱性, 又達到補養的效果;燒酒雞的酒水比例,酒的部分要減少, 甚至麻油可以不經過烹煮的過程,只要在最後添加即可。 進補方式的調整,要隨著天氣的變化來改變,萬一太熱性, 恐會造成睡不好、口乾舌燥、嘴破、便秘等身體上火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