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要吃對藥 醫:確定哪種失智超關鍵!

「這些類澱粉斑塊沉積如榕樹,是阿茲海默症類型!」林口長庚醫院核子醫學科教授林昆儒表示,失智患者發病前約10-15年前會出現乙狀類澱粉(beta-amyloid)堆積在腦部,建議在輕度認知障礙時,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揪出疾病種類。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暨衛福部雙和醫院研究副院長胡朝榮呼籲,失智症病因多元,及早診斷、治療才能延緩疾病進程,否則用錯藥還可能惡化。

失智症分3種 病因多元難診斷

胡朝榮表示,失智症分成腦神經退化造成的退化性失智症、腦血管疾病造成的血管性失智症,以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續發性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病人占大多數,其中阿茲海默失智症占了約6-7成。

而且失智症早期的症狀與老化類似,例如記憶變差、說話中斷或忘記詞彙等,易與憂鬱症等病混淆,而且症狀可能單一,也可能同時出現,因此診斷不易。

林昆儒引研究表示,過去從症狀出現至確診,典型65歲以後發病的晚發型失智症患者,平均要2.8年。非典型65歲以前發病的早發型失智症患者,更需要4.4年。

不正常蛋白斑堆積 逾10年前就開始

此外,腦神經退化疾病的進程非常緩慢,林昆儒解釋,阿茲海默失智症患者大腦可發現異常蛋白質堆積,直到產生臨床症狀歷時約15-20年,患者痛苦難以計量。這類乙狀類澱粉不正常沾粘會形成斑塊,沉積在神經細胞周圍,多年後瀰漫全腦,是目前鑑別診斷失智症的最早期指標之一。

失智症如何診斷?胡朝榮說明,第一步是病史問診、第二步是身理檢查,第三步就要進行認知功能檢測,包括AD-8和MMSE和CDR評量;最後一步是生化檢測以及電腦斷層掃描(CT)和核磁共振(MRI),釐清腦部是否中風或萎縮;最後仍無法確診,可再用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

分子影像檢查當柯南 揪出失智症種類

林昆儒補充,分子影像檢查可輔助醫師診斷,例如腦血流掃描來區分阿茲海默症或是額顳葉型失智症,而多巴胺掃描可評估路易氏體失智。至於在初期症狀不明顯時,通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來確認阿茲海默症患者腦中的異常蛋白推積,可協助醫師排除重度憂鬱、腦血管型失智等疾病。

「應早期釐清病因,以免晚期病因太過複雜,難以診斷。」胡朝榮說,早期治療能延緩惡化,減輕後續照顧負擔,例如阿茲海默症目前3-4種藥物可使用,假使錯誤診斷,例如退化型失智症用錯藥可能無效,甚至惡化。呼籲有症狀應「早期診斷,及早確診」,才能對症下藥。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