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雙面刃!專家示警:「AI幻覺」與偏差恐傷病友權益

智慧病人領袖學院第二場次盼攜手各界,共創更友善可及醫療環境。

智慧病人領袖學院第二場次盼攜手各界,共創更友善可及醫療環境。

在全球醫療正面臨人力短缺、慢性病人口攀升與醫療負荷不斷加劇的背景下,人工智慧(AI)正成為推動照護創新與流程改善的新動能。然而技術加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病友權益、資訊安全、法規制度等多方討論。智慧病人領袖學院院長蒲若芳表示,AI在醫療的導入帶來影像品質提升、行政效率改善、遠距照護擴張、病友支援工具的崛起,但同時亦伴隨AI幻覺、資料偏差、非醫材AI缺乏監管等新問題,迫切需要跨領域合作建立負責任的治理架構。

超高齡社會衝擊 健保署推動數位醫療新紀元

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審及藥材組參議張惠萍指出,臺灣高齡化速度超越荷蘭、美國及日本,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佔比將達20%,且持續增加。高齡化帶來癌症及三高慢性病負擔加重、醫療支出攀升、偏鄉就醫不便及人力短缺等挑戰。面對這些挑戰,健保署積極推動從以疾病治療為核心,轉型為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照顧模式,同時從論量計酬向論病計酬,以及論質計酬方式調整,期望提升醫療服務效能與品質。

張惠萍參議分享,在數位醫療給付政策上,健保署參考國際經驗,規劃推動「國產創新醫療健保沙盒計畫」,提供兩年實證收集期,加速真實世界資料應用,對具充分臨床證據者優先給付。

AI應用減少行政負擔、加強醫病溝通 讓醫療更有人情味

陽明交通大學數位醫學暨智慧醫療推動中心教授楊智傑指出,許多有效的AI應用並非來自炫目的技術,而是聚焦在流程與品質的改善。例如在早產兒照護中,AI工具能讓家屬遠距監控嬰兒的生理狀況,有效補足人力短缺的空缺。並進一步強調,AI的價值在於能真正改善臨床流程、降低醫療人員負擔,讓病友得到更完善的照護。

而這種「讓照護更有溫度」的理念,也體現在行政效率的提升上。台灣微軟健康與醫療產業公共事業群總監劉致宏分享,大型語言模型已在醫療端實際落地,能有效協助醫師自動整理診間對話並生成病歷摘要,減少醫師盯著電腦輸入資料的時間,得以更專注於與病患的眼神交流與溝通。此外, AI也能提升一般民眾與病友對健康知識的理解,促進病友社群間的互助與支持。

AI提升效率同時暗藏風險 治理刻不容緩

針對AI醫療的風險管理,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院長陳鋕雄從法規與倫理面切入,指出 AI 雖能提升病患安全,但也產生過去傳統醫療從未遭遇的新風險,例如「AI幻覺」(生成錯誤內容)、「資料偏差」、模型訓練來源不透明等問題,若未妥善管理,將直接威脅病友權益。亦指出,數位醫療產品生命週期短、商業推進速度快,若未被納入監管,一旦錯用可能成為隱藏的安全漏洞。

張惠萍參議強調,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工智慧已成為勢在必行的趨勢,但也須留意若缺乏治理、透明度與正確使用,可能傷害病友權益。這場變革需要全民參與,才能將機會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