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主任楊逸鴻提醒,所謂的「潔癖」有時其實是強迫症或強迫人格的表現,兩者雖名稱相似,實際上卻是不同的心理狀態與治療方向。(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主任楊逸鴻提醒,所謂的「潔癖」有時其實是強迫症或強迫人格的表現,兩者雖名稱相似,實際上卻是不同的心理狀態與治療方向。(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講究「整潔」的程度到令人佩服,甚至笑稱自己「有潔癖」。但是,當清潔、排列、檢查成為焦慮的根源,甚至干擾睡眠與家庭關係時,有可能是心理健康的警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主任楊逸鴻指出,「潔癖」有時其實是強迫症(OCD)或強迫人格的外在表現,兩者雖名稱相似,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心理機轉與治療方向。

一塵不染的焦慮 兩位主婦的日常困境

一名年近六旬的家庭主婦A君。多年來,她每天最耗時的事,不是煮飯或打掃,而是「檢查家中地板是否有落髮」。即使剛確認過乾淨無瑕,幾分鐘後仍忍不住再度查看,反覆十多次才罷休,甚至出門買菜途中會折返家中,只為再確認地板「真的乾淨」。然而,這些看似微小的行為,卻讓她陷入失眠與焦慮的惡性循環。

另一位同齡主婦B君,同樣重視整潔,卻有不同的執著。檢查地板後若沒發現髮絲,一天內不再重複檢查,但她對整體秩序卻要求極高:桌椅要對齊、毛巾四角要平整、冰箱內食物要分類排列。家裡總是一塵不染,但她卻時常為趕進度、力求完美而焦慮不安,甚至因家人打亂秩序而動怒。

強迫症與強迫人格心理機轉與治療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主任楊逸鴻指出,個案A這類重複、無法控制的行為,正是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的典型表現。強迫症患者常出現強迫思考與強迫行為,即明知不合理、卻無法停止的念頭或動作。若症狀造成生活困擾,通常會建議患者接受治療。過去強迫症治療以心理諮商為主,但效果有限。所幸,隨著精神科藥物進步,現今多採用抗憂鬱劑為主的藥物治療,有時輔以抗焦慮或抗精神病藥,效果良好。多數患者經一年穩定治療後,大腦功能可恢復平衡,並逐步停藥

至於,個案B的情況則屬於強迫人格(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具有強迫人格特質者大多追求秩序、完美與控制感,有時甚至表現在「囤物」傾向,捨不得丟東西、覺得物品將來一定有用。雖不一定需要治療,但若已造成家庭衝突或生活壓力,仍建議尋求協助。治療方式以心理治療為主,必要時可搭配抗焦慮劑、抗憂鬱劑或安眠藥,效果通常良好,症狀穩定後可逐步停藥

醫師提醒:懂得放手,也是健康的一種能力

楊逸鴻提醒,強迫相關問題並非意志薄弱或「太愛乾淨」,而是大腦功能暫時失衡的表現。若過度追求完美、整潔或檢查行為,已導致焦慮、失眠或家庭緊張,就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他強調,潔淨與秩序本身沒錯,但當它變成壓力,就需要學習適度放手。在專業治療與家人理解的支持下,多數患者都能恢復平衡、重新找回自在的生活。

(文章授權提供/良醫健康網)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